8月13日上午,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内,水稻一株挨着一株,绿意铺展,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去年,这片土地种出的“吨两优818”水稻在全省优质水稻高产竞赛活动中,以亩产906.6公斤居苏南片榜首。今年上半年,合作社种植的“浙油杂59号”油菜,经实收测产以亩产243.65公斤成绩,刷新2025年全省丘陵地区油菜单产纪录,配套的“油菜密植丰产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为典型案例。
这个水稻季,合作社理事长张立友试种了“九优贝贝”和“8两优徽香”两个新品种,继续冲击高产新纪录。“虽然是第一年种植,还没摸清这两个品种的‘脾性’,但有专家‘手把手’指导,我有底气。”张立友说话间,江苏开放大学特聘教师管永祥和乡村振兴学院丁超博士,前后脚来到基地。管永祥直奔田头,抓起一株水稻,仔细查看是否进入破口抽穗期;丁超则麻利地换上雨鞋,径直走进田间,采集叶龄等信息……
专家力量缘何走进六合田间地头?原来,前不久,六合启动整建制开展稻麦(油)轮作大面积单产提升项目片区建设,聘请江苏开放大学专家技术团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技术支撑,为广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点对点”服务指导。眼下,六合50多万亩水稻已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部分已进入破口抽穗期,正是产量形成关键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有没有做?做没做到位?让专家团队牵挂在心。
“水稻破口抽穗时,螟虫极易进入稻穗,必须及时防治,坚持‘先破口先用药’,破口一块、防治一块。”管永祥一边查田,一边向张立友叮嘱道,“再过几天,田里还可喷施磷酸二氢钾,一来能够增加水稻韧性,降低倒伏风险,增强抗高温、病虫害等能力;二来可以通过钾促进养分吸收,提高稻米品质。”
“但要注意,使用无人机施肥时,要适当提升飞行高度,以免给叶片带来伤害。”管永祥讲得细致入微,张立友听得认真、记得仔细。
管永祥的“现场课”刚落幕,丁超已查清10株水稻的叶龄、净蘖数,“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将及时分析水稻生育现状,利用微信群推送‘技术明白纸’或‘技术短视频’,让六合农户在‘云端’就能清晰看到水稻在这个阶段需要‘吃’什么‘补品’、‘喝’什么药水等。”
离开立友合作社种植基地,管永祥和丁超一行又来到六合区中春家庭农场,看到部分田块中的水已超出水稻根部,立马提醒“农场主”王中春抓紧排水晾田。“根部需有氧呼吸才能更有劲,长时间浸泡无法通风见光容易诱发纹枯病。”听到这里,王中春迅速抓起铁锹,刨开一道水沟,田间的水瞬间流入沟渠。“地处六合北部山区用水不易,雨水进田后一直舍不得排掉,幸亏专家及时指出了误区。”种田“老把式”王中春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
王中春在逐一为稻田排水,管永祥和丁超则马不停蹄赶往其他种植基地。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德星介绍,今年春种结束后,江苏开放大学专家技术团队已对绿色高产优质片区水稻开展四轮“体检”,保障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专家下田把脉开方,让农户告别以往凭经验种田的模式,真正依靠科技种好田、多产粮。”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