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8万亩红皮小麦陆续进入收割期。农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全力开展抢收工作,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在石哈河镇郜北村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一望无际,麦穗饱满、长势喜人,沉甸甸地压弯了麦秆。伴随着机械的阵阵轰鸣,多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将饱满的麦穗精准收割。麦粒如流水般从出粮口倾泻而出,直接装入运输车中,整个过程高效流畅、一气呵成。
“我种了40亩红皮小麦,亩产约200斤。对于纯天然、无添加的旱地小麦来说,收成相当不错了。”石哈河镇郜北村二海壕组党支部书记李志海介绍道。
据了解,巴彦淖尔市今年共种植旱作硬质有机小麦11.7万亩,其中,石哈河镇种植近8万亩,涉及9个村的96个小组1540户。石哈河镇地处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平均海拔1800米,无霜期短,昼夜温差超过20摄氏度。该地区常年干旱,年有效降雨量仅60毫米左右,属典型的丘陵干旱地区。近年来,当地恢复并推广旱作区休耕种植模式,采用传统“两犁压青”轮歇种植方式(即种一年、歇一年,伏天耕地、绿肥压底),逐步提升土壤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基本形成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空间布局与生产方式,稳步推动旱作小麦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依托红皮小麦的独特品质,乌拉特中旗积极打造“一镇一品”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园区),围绕“旱”字谋篇布局,以“五彩石哈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引领,打造旱作农业优质溢价区,持续开展旱地红皮小麦提纯复壮、良种选育、订单种植、品牌营销、高端论坛等工作;在“特”字上持续发力——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夯实产业基础,同步推进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高端市场开拓,不断提高产业效益;同时稳定小麦、荞麦、油菜籽、杂粮杂豆和鲜食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助力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的一体化农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