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天气炎热,水产养殖动物处于发病的高峰期,根据贵州省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等情况,重点要做好草鱼出血病、鲤浮肿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锚头鳋病、肝胆综合征、缺氧症等病害的防控。
一、病情预测
(一)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特别是草鱼种,在水温高于20℃时流行,25~28℃为流行高峰,每年6月下旬至9月底是主要流行季节,死亡率高,危害严重。重点关注省内草鱼养殖场。
(二)鲤浮肿病:主要感染鲤鱼和锦鲤,在苗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水温在20~27℃时易发病,发病后5~7天达到死亡高峰,传染性高,可引起大量死亡。重点关注省内鲤鱼和锦鲤主要养殖区。
(三)鲫造血器官坏死病:主要危害鲫鱼,水温从10℃到33℃均可发生,22~28℃最为严重。重点关注省内鲫鱼养殖场。
(四)细菌性肠炎病:当水温18℃以上该病开始流行,具有较高死亡率,流行高峰水温为25~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或腐败等都可引起鱼体抵御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重点关注草鱼、鲤鱼、鲢鳙鱼、鲟鱼等,同时也要预防克氏原螯虾发生肠炎病。
(五)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草、青、鲤、鲫、罗非鱼等,从鱼种到成鱼均可发生,流行于4~10月,发病适宜水温15~30℃。
(六)锚头鳋病:此病感染率高,流行季节长,12~33℃均可繁殖,重点关注黔南州的鲢、鳙、草、鲤鱼养殖场。
(七)肝胆综合征: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底质恶化,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以及维生素缺乏等易发生此病,主要流行于6月至10月份,重点关注省内的鲈鱼、鲤鱼、鲫鱼、草鱼养殖场。
(八)缺氧症:8月天气变化大易下暴雨,水中溶解氧降低,虾类、草、青、鲢、鳙鱼容易发生缺氧症。
二、防治措施
(一)草鱼出血病:日常要做好清塘、消毒措施,使用检疫合格的苗种,投喂免疫增强剂。发病时可泼洒国标碘制剂对水体消毒,用板蓝根、黄芪、大黄等拌饲投喂。
(二)鲤浮肿病:投放不带病毒的苗种,可通过改底增氧、避免水质突变、投喂免疫增强剂等措施提高鱼体抵抗力。
(三)鲫造血器官坏死病:购买的苗种要经检疫合格,投喂免疫增强剂,发病时可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全池泼洒,内服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如黄芪、板蓝根等,减少投喂量,调控水质,减少药物使用,避免鱼体发生应激。
(四)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发病时可用溴氯海因粉(水产用)水溶液全池泼洒;用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水产用)拌饲投喂。
(五)锚头鳋病:发病时?用0.3~0.5mg/L浓度的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可用高锰酸钾溶液药浴,但要注意养殖品种的耐药性,把握好浸浴的时间和浓度。
(六)肝胆综合征: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食性鱼类,最好每天适当投喂一些黑麦草、苏丹草等草食性饲料;发病时要停止投喂或少投喂;防止饲料中的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饲料中添加盐酸甜菜碱预混剂(水产用)以及适宜的维生素;或用三黄散(水产用)等中草药制剂与维生素一起拌饲投喂。
(七)缺氧症:可采取清除池塘过厚淤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水体,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泼洒增氧剂,开动增氧机,加注新水等措施预防缺氧。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