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10月份已经进入秋季,水温渐低,病害发病率降低。但秋季昼夜温差大,池塘有机质沉积较多,养殖水环境变化加剧,加之池塘载鱼量大,起捕上市、越冬并塘等养殖操作频繁,仍需注意防范各类疾病发生风险。养殖户需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做好越冬池塘水质调节工作,适时补水提高水位,保障养殖动物安全越冬,并提早做好病害预防。
一、易发疾病
10月水产养殖应该重点关注水霉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诺卡氏菌病、细菌性肠炎病等疾病。
(一)水霉病:病原为水霉、绵霉等多种真菌,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菌丝。在养殖后期捕捞、转塘、分池等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鱼体造成机械性损伤。
(二)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危害草鱼、鲫、鳊、鲢、鳙等淡水鱼类。病鱼离群缓慢游动,体表充血,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
(三)诺卡氏菌病:病原为诺卡氏菌,主要危害大口黑鲈。患病鱼体表隆起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剖开结节后有白色或稍带红色的脓汁流出,肝、脾、肾等内脏器官也出现白色点状结节。
(四)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鳙等淡水鱼类。患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解剖查验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尤以肠后段明显。
(五)指环虫病:由指环虫寄生引起,主要危害鲢、鳙以及草鱼等,水温20℃~25℃时易发病。大量寄生时病鱼瘦弱发黑,呼吸困难,鳃盖难以闭合,鳃丝黏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寄生数量多且密集时呈白色泡沫状小团。
(六)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危害鲤、鲫、鲢、鳙、草鱼等淡水鱼类,繁殖适温为12℃~33℃。锚头鳋一般寄生在鱼类肌肉、鳞下、口腔等部位,患病鱼食欲减退、身体瘦弱、烦躁不安,体表或鳞片腹面可见细针状虫体。
二、防控建议
(一)做好养殖后期管理。日常管理中勤巡塘、多观察,密切关注水体指标的变化,勤检pH、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防止发生缺氧、泛塘。
(二)做好水质调控。加强水质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适量换水、增氧、消毒等应对措施,加快有害物质分解,抑制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生长,保持养殖水质良好。在越冬前拉网、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机械性损伤,并塘越冬鱼类要严格做好鱼体消毒和池塘消毒工作。
(三)科学投喂。10月养殖鱼类进入越冬前准备阶段,此时不宜过早停料,应选用质量合格、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配合饲料,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同时适量投喂,以维持鱼体体质,增强其耐寒和抗病能力,减少越冬损耗,提高越冬期及开春养殖鱼类成活率。
(四)适时起捕。入秋后水产养殖动物存塘量较大,可以通过轮捕等措施调低养殖密度,降低养殖风险。对于越冬池塘,做好越冬池冰封期前塘内水质调节工作,适时补水提高水位,保障养殖动物安全越冬。在拉网前1-2小时使用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全池泼洒,降低鱼的应激反应,拉网过程中动作要精细,尽量避免造成机械性损伤,减少受伤几率。
(五)及时上报。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疫情,应通过规定程序及时上报,做好应急处置,防止疫情扩散。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可以联系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登录“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www.adds.org.cn),在“常见疾病”中查询,或通过“自助诊断”及“专家诊室”进行诊断或咨询。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