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城区小东门路上,“长潭湖”旗舰店又是人头攒动的景象。“来,尝尝刚泡好的花茶,回甘特别明显。”神农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洪富一手拎茶壶,一手递小杯,向排队的市民吆喝自家产品。那头,富山黄牛肉的摊主郑峻天已无需叫卖,肉品很快各有买家。此类好物展销频繁亮相,场面越来越旺。
这番人气并非靠攒,事实上,此店才开了3个多月。一方面,大伙儿冲着国企招牌而来,信任其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对于长潭湖这个大水库,台州人打心底里就认。该湖是全市的“大水缸”,而店里所销农产品,很多来自其水源涵养区的黄岩西部六乡一镇。瞧,宁溪镇的红茄、上垟乡的红芽芋等,看着就喜人,摸着更新鲜,口感确实与众不同,很快口口相传。
对于食客们的如潮好评,过去几年,年逾古稀的丁方却是另一番感受。老人家尚有余力,2亩薄田与其让它荒着,不如种些时令蔬菜,自家吃不完后,经常挑出去卖。有时为了赶早集、趁新鲜,天还没亮就得下地摘,然后再出摊卖,十趟八趟还卖不完一季菜。
“山里头出好货,市场很认可,可是规模小、分布散、没名气,物流成本又高,很难走出大山,更难卖出高价。”黄岩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娴洁分管基层组织建设,深谙西部山区7个乡镇之困,“为了守好一湖清水,工业发展受限,只能从生态共富上做文章。在党建引领下,做好这些乡镇的强村富民,可谓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的重中之重。”
去年,在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先行先试的基础上,黄岩区以共富股权改革为支点,迭代推出六大共富行动。作为其中一环,“共富菜篮子工程”应运而生。为此,黄岩区构建起“区级国企党委+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的党建联建体系。今年年初,由黄岩城发集团牵头,六乡一镇的82个行政村共同出资,成立名为“长潭湖”的生态农业公司,国企占股59%,同时将这部分的30%收益用于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
在“长潭湖”公司负责人陈军看来,山区农产品虽好,但既然要对接大市场,就必须完善供应链。一套“组合拳”浮出水面:首先,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化体系,配套技术培训、设施改造、金融扶持等服务,以高标准打造一批合作基地;其次,利用“共富特派员”队伍,将广大散户有机串联,农户按标准生产,公司托底包收;再次,面向消费者搭建品控溯源系统,让好品质看得见,实现优质优价,方能可持续发展。
整个体系中,“共富特派员”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整合了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文化特派员、发展帮促员、金融服务员、平安护航员等“六员”力量,总共有280多人,为涉及“菜篮子”的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织起一张“共富网”。比如眼下,与丁方形成订单收购的就是宁溪镇神话庄园的负责人黄平军。他本身也种有160多亩地,之前以水稻和小麦轮作为主,今年加盟“长潭湖”成为合作基地后,匀出部分土地加种一季玉米、花生等,同时又作为“共富特派员”,向周边散户收购芋头、鸡蛋等土货。
“现在,有了21个合作基地,初步具备‘拳头’产品,慢慢就能实现产销一体化。‘共富特派员’则让联农带农有了抓手,今后还能按照订单需求,让散户有计划地生产,实现互惠共赢。”陈军信心满怀道,等“长潭湖”的市场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做大了,相信会有更多人追随。
对此,“虎十记”品牌创始人赵阿卫已初有体会:“我家豆腐用的水就来自长潭湖,现在包装贴上这面‘大旗’,就更有底气勇闯上海滩!”据了解,目前,“长潭湖”旗舰店单日营业额已有3万多元,首期7000羽鸡鸭苗已分发给7个乡镇的低收入农户,接下来还准备拓展猪仔、牛犊等,串起一条共富链,共同拎稳“菜篮子”。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