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产业转型与共富发展成为关键词。如何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将传统产业转化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新引擎?在莼湖街道后琅村王夹岙自然村,一场关于花木产业的蝶变正在上演——该村的浙江小村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茶梅为媒,串联起种植、加工、旅游的绿色产业链,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老桩新生:
从“柴火”到“艺术品”
5年前,当地传统花木市场萎缩,大量茶梅树被弃置林地。“看着碗口粗的老茶梅当柴烧,觉得很可惜!”浙江小村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陈圣军回忆道。带着对乡土资源的不舍,他开启了茶梅盆景的转型探索。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技术突破。”陈圣军坦言,第一阶段试验的5000株地栽苗因技术不成熟,成活率不足三成;第二阶段,团队不仅多次外出考察市场动态,系统调研各类种植相关数据,还驻点应用微生物菌剂促根技术,使茶梅品相得到显著提升;到了第三阶段,团队通过独创的“老桩新作”模式,融合根系修复、基质改良和精准控温等举措,终于将移栽根系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
如今,产业园年生产盆景规模超2万盆。
匠心独运:
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茶梅素有“阳光茶花”之美誉,以往多以室外高大植株形态生长。“大型茶梅虽壮观,但受场地限制,市场逐渐饱和。”陈圣军介绍道。他敏锐捕捉市场对微型园艺的需求,依托本土茶梅优势资源,通过园艺专家、技术导师、校地合作等方式协同整合,从周边农户手中收购地栽茶梅,经过截干蓄枝、蟠扎修剪等技法,将其改造成高度为30至80厘米的精品盆景。在造型方面,既保留“临水式”“悬崖式”等传统盆景技法,又创新推出“提根式”“丛林式”等现代盆景风格。
“这盆‘龙腾虎跃’是我们的‘镇园之宝’。”陈圣军指着其中一盆精心打理的茶梅说,该盆栽主干苍劲有力,枝叶层叠如云,仿佛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这是由50年茶梅老桩改造的,过去茶梅无人问津,现在却成了‘活的艺术品’。”陈圣军说,“经过3年培育,它的市场价能达到5万元。类似的盆景,在产业园里还有很多,价格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共富引擎:
“小盆景”撬动“大产业”
盆景产业的兴起,让当地村民尝到了甜头。走进现代化玻璃温室,数名园艺工人穿梭在茶梅盆景间,手中的剪刀灵巧翻飞,为造型各异的茶梅修枝塑形。产业园开办后,村民袁中金从一名普通农民变成了园艺技工,年收入翻了一番。像袁中金这样的技工,园区已经培养了20余名,他们不仅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更掌握了盆景养护的“独门秘籍”。
作为浙江省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浙江小村现代农业产业园还吸引了众多青年人才扎根乡村,为传统花木产业注入“鲜活”动能。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更让共富成果看得见、摸得着。陈圣军表示,产业园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增收,同时带动周边花木种植户增收3至10万元,有力拓宽了农户的收入渠道,让“美丽经济”切实转化为“共富动能”。
谈及未来发展,陈圣军充满信心:“我们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建设茶梅精深加工车间,开发花茶、精油等衍生产品,同时配套露营、垂钓、民宿、研学基地等设施,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综合性休闲区。”据悉,目前产业园已启动二期规划,将引入亲子农耕、自然教育等业态,从“单一产销”向“多元化产业模式”转型,让游客不仅能赏花购盆景,还能沉浸式体验田园生活。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