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岳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法治化治理+科学化防控+产业化融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制度约束—末端治理”,县域7条重点河流国省控断面水质连续三年稳定达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在生态优先理念引领下,安岳县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213.4万亩、粮食产量74.9万吨、生猪年出栏105.5万头,均居全省前三;2025年上半年一产业增加值增速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6.1%,全市第一。
一、紧盯“三大关键”,促进化肥农药减量。一是紧盯结构调整减量。2021年以来,结合耕地恢复、退果还粮、退经转粮等工作,全县柠檬种植面积由40万亩调减至38万亩,同时完成6.4万亩园地标准化改造,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又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双降。二是紧盯科技推广减量。统筹推进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项目,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地膜覆盖等技术,同步推行横沟代替纵沟起垄种植模式。累计建成水肥一体化基地8.4万亩、“纵改横”生态沟渠63.5千米,较2021年减少化肥使用量462吨、农药使用量1.6吨;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4.12%,地膜覆盖技术推广26万亩。三是紧盯源头监管减量。建立农资门店及30亩以上种植主体“双台账”监管机制,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累计办理农业面源污染案件127件,罚款30余万元,形成严管严控的治理合力。
二、抓实“三大重点”,推进粪污资源利用。一是抓实设施配套。建成雨污分离沟5.05万米、沼气池4.55万立方米、异位发酵床1.67万平方米、田间沼液储存池9.89万立方米,土地消纳面积6.47万亩,年处理畜禽粪污40万吨的区域粪污处理中心及有机肥厂加快建设,157家畜禽规模养殖场“两配套”“两分离”达标率100%,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75%。二是抓实工程治理。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项目资金,完成规模养殖场技改扩能88家,建成生猪规模养殖场污水处理站3个,推动畜禽养殖绿色发展。三是抓实圈养堆肥。推广小家禽圈养模式,引导农户收集利用小家禽粪便堆肥发展循环庭院经济,7条国省控断面上游区域圈养率达80%以上,促进粪便资源循环利用。
三、落实“三项制度”,推动水产尾水治理。一是落实项目整合制度。整合水产产业集群、农村综合改革等项目资金,在省级“三池两坝+生态湿地”治理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行“多级沉淀+多级过滤+人工湿地”(多池多坝)治理模式,完成39家重点水产养殖场尾水治理,临河200米范围内30亩以上水产养殖场尾水治理设施配套率达100%。二是落实尾水排放申报制度。建立乡镇(街道)主导的养殖尾水排放台账体系,推行“1+4”包场监管机制,排放申报制度执行率达100%。三是落实建后管护制度。实行工程验收与绩效评价双轨制,以书面的形式交付乡镇管理、业主使用,常态化监督考核,确保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形成治理闭环。
四、健全“三大体系”,规范农业固废处置。一是健全秸秆综合利用体系。采用“企业+收运队伍”市场化运作模式,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主体23家,其中大平镇玉石村的中秸能源有限公司规模位居全省第二,配套建成覆盖全县的秸秆收运网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25%。二是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成“回收储运中心—集中回收点—村级收集点”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废旧农膜回收储运体系,利用农膜项目资金对通贤镇、岳阳镇、龙台镇3个农膜回收样板点进行提档升级,推动全县农膜回收率达86%。三是健全农药包装回收处置体系。自2021年起,通过“宣传引导+台账管理”双轨推进,在全县动态管理的339家农药经营门店全面落实“一店一桶一台账”制度,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全覆盖。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