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中国杂粮之都”山西忻州迎来丰收季。遍地的杂粮、正宗的中药材、优质的畜产品,共同绘就一幅绚丽的丰收画卷。近年来,忻州市立足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全力发展特优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丰收的底色更足、成色更亮。
根基雄厚:“特”字当家,“优”字引领
忻州的丰收,建立在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之上。
地处黄土高原东缘、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位于北纬38度“黄金生物带”,多样的地形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为农作物营养成分积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使得忻州农业“特”在地理气候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农牧协同发展优势,“优”在品质。
全市杂粮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占全省近四分之一,产量约占全省三分之一,是全国唯一以杂粮全品类、整市域创建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所辖8个县(区)荣获“中华红芸豆之乡”“中国藜麦之乡”“中国亚麻油籽之乡”等“一都八乡”国字号称号。此外,中药材在地面积约26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35.92万头和401万只,排名全省前列。
强大的绿色有机认证实力是“优”的体现。全市有效用标绿色有机农产品企业达295家,认证产品665个,产地面积203.13万亩,产品数量和认证面积连续10年位居山西省第一。
补短强弱:精准发力,延链增效
丰收不仅在于产量的稳定,更在于产业质量的提升。忻州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短板:龙头企业缺乏,产业链延伸不长;市场开发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够。
为此,全市围绕“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持续发力。
做优一产:打造杂粮、瓜菜、水果、中药材四大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大型集团企业,稳定生猪产能,培育高端肉牛、晋岚绒山羊和精品羔羊产业带。
做强二产:支持15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改造升级,规划建设现代化食品加工产业园,布局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巩固发展5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和6个省市涉农特色专业镇,壮大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做活三产:加快创建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持续做强“有机旱作·晋品”“忻州杂粮”等品牌。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高铁站点以及五台山等著名旅游景区开展品牌宣传和特产展销,全面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硕果累累:品牌荟萃,效益提升
多年的耕耘结出硕果。忻州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有机旱作·晋品”:全市有12个产品品牌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圳品”认证:15家企业的25个产品获得“圳品”认证,24个基地被认定为“圳品基地”。
国家级认证:14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7个产品入选“全国特质农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成绩单”,见证了忻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当前,忻州正朝着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行,努力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市场优势,让“中国杂粮之都”的金字招牌在丰收的季节更加熠熠生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