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沃野“丰”景如画!射阳农业现代化跑出“加速度”
今年以来,我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突出抓好稳产保供、科技赋能、项目引领,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县注入了强劲动能。
稳产保供
筑牢现代农业“压舱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我县成功入选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为全市唯一。面对播种期田间湿烂、播期推迟等挑战,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总面积超130万亩,其中小麦123.6万亩,产量超58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8.19%。
在我县东沙港的广袤田野,成片稻田犹如金色锦缎。数十台联合收割机穿梭驰骋,金灿灿的稻谷如瀑布般倾泻入仓。“种得早,成熟得也早,每天四十多台收割机作业,收割粮食1000多吨,预计15天左右能完成2万多亩的收割。”盐城汇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军介绍。这片丰收的沃土,曾是寸草难生的盐碱地。经过多年机械深耕深翻、淋盐洗碱,土壤盐分从10‰降至1.5‰,亩产从200斤提升至1100斤左右,蝶变为丰饶的“新粮仓”。
国家级中心渔港黄沙港一派繁忙,238艘海洋捕捞渔船主机总功率达4.12万千瓦,位列全市第一,常年海产品捕获总量稳定在20万吨。水产品加工企业产销两旺。汇佳水产公司副总经理黄新民表示:“外销订单增加,特别是带鱼糜出口日韩供不应求,生产满负荷,全年销售额预计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20%。”坚实的农业基础换来亮眼“成绩单”: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1亿元,可比增幅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61元,同比增长5.9%。
科技赋能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在射阳芯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大显身手。“田间分布着862台传感器,结合卫星和无人机遥感,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基地副总经理张魁介绍,该基地通过智能系统实时抓取数据,自动生成用药处方,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应用智慧种植后,小麦、水稻单产分别增加110斤和160斤,化肥农药减施20%以上,每亩综合成本节约220元。
种业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栖岭乡鸡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白玉蟹”完成第四代选育,“鹤乡粳2号”通过省级初审,一个个“农业芯”闪耀科技光芒。在洋马镇,一朵小小的菊花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花”。该镇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培育的“宁香菊”获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种植户胡全欣喜地说:“宁香菊抗菌能力强,亩产比普通菊花高约200公斤,价格每公斤高1元左右,亩产值达8000元。”洋马镇副镇长沈艳秋表示,全镇已推广种植450亩宁香菊,计划明年扩大至1200亩,并建设菊花协同创新中心,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农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绿色畜牧智慧管理平台、“鹤乡数农汇”小程序等建成投用,为精准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上半年,全县新建、提升高标准农田10.75万亩。在为民机械化插秧专业合作社,水稻覆膜插秧技术有效阻隔杂草、降低病虫害,农机装备升级助力生产效率提升。截至目前,全县拥有专业农机合作社189个,今年三月斩获“全国农用无人机保有量第一县”殊荣。
项目引领
锻造产业发展“强支撑”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我县坚持项目为王,以重大项目引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今年,全县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7个,总投资15.9亿元。列省重点项目“银宝渔光一体化项目”计划投资17亿元,为打造“蓝色粮仓”提供坚实支撑。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上半年新签约项目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数量列全市第2。
产业融合持续深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必新米业成功晋升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华亿大米、农冠央厨等6家企业新晋市级龙头,为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江苏必新大米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射阳大米领军企业,实现年消耗原粮15万吨;射阳大米集团围绕“打造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目标,实行全产业链管控;杰龙农业发展集团将业务拓展至坦桑尼亚,获评全国农业对外合作百强企业;怡美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3000多万美元。
电商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农产品销售开辟新路径。在黄沙港创客中心,500余名本土带货达人、30余名电商网红将海鲜卖到全国乃至日韩市场,年电商销售额突破15亿元。海鲜销售商黄丹丹说:“直播不受地域限制,能把我们的海鲜卖到更远的地方。”射阳春秋米业有限公司通过成立电商部、开设视频号和抖音店铺,将射阳大米带上“云端”。“我们利用源头实拍、短视频推广等方式,展示大米的种植过程和营养价值,”春秋米业电商部负责人张倩介绍,“未来计划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全环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