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坐拥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天然优势,受淮河与洪泽湖的丰沛滋养,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农林牧渔业年总产值超800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8亿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如今,淮安正以“链”为纲、以“品”为魂,紧扣“培基、拓产、强村、富民”工作要求,推动集群强链、绿色筑基与品牌赋能深度融合。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淮安稳步前行,让“淮字号”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以全链条升级的生动实践,绘就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生态优美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集群强链:特色产业筑牢“发展骨架”
“‘盱眙1号’作为全国首个小龙虾新品种,今年已繁育水花苗300万尾,销往新疆、广西、海南等10多个省份。”盱眙龙虾集团江苏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负责人皮健站在智能化育苗大棚里,指着长势喜人的虾苗介绍。该基地创新采用“30亩单元化养殖+温室温控”技术体系,有效突破了小龙虾季节性上市的瓶颈。如今,这里的小龙虾每年3月底便能抢先上市,其中7至9钱规格的优质龙虾更实现10%的市场溢价,直接带动周边200多户养殖户亩均增收超2000元。
一良种带动产业升级的鲜活案例,正是淮安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的生动印证。立足“好水、好土、好气候、好生态”的资源禀赋,淮安率先在小龙虾和稻米两大产业发力破题,逐步构建起优质稻米、小龙虾、规模畜禽、螃蟹、绿色蔬菜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形成8条全产业链,总产值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一半,年加工能力超5万吨、冷储能力超10万吨;盱眙龙虾品牌价值高达353.12亿元,连续10年位居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水产类第一;优质稻米产业同样成效显著,建成22.67万亩核心基地,水稻种植面积达485万亩、产量近60亿斤,占全省水稻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比重均约14.5%,淮安获得“中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中国生态籼米之乡”称号;螃蟹产业则以27万亩养殖面积、年产量超3万吨的规模站稳市场,“洪泽湖大闸蟹”品牌价值达154亿元,深受市场青睐。
产业集群的壮大,离不开项目攻坚与平台搭建的双重支撑。为持续夯实产业根基,淮安聚焦“建链、强链、补链”精准发力,招引落地总投资5亿元的威尔森变性淀粉加工、总投资10 亿元的众兴食用菌加工等一批农业 “加新高”项目,在精深加工领域实现新突破。2024年,全市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农业重大项目分别达58个、49个,为产业升级持续注入强劲动能。与此同时,淮安充分整合政策资源,建成1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起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平台载体矩阵。通过培育75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2家省级以上农业合作社和306家省级家庭农场,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结模式实现联农带农,让千亿产业的发展红利切实惠及万千农户。
绿色筑基:标准生产厚植“生态底色”
产业要做强,绿色是根基。在江苏洪泽湖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大闸蟹养殖基地,公司副总经理王大侠手持检测报告自豪地介绍:“我们的大闸蟹全程采用‘水草种植+生态饵料+尾水循环’模式,养殖品种是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从育苗到上市要经过多道质量检测,每只都有专属追溯码,扫码就能看到养殖全过程。”
在洪泽区西顺河镇的标准化养殖基地里,湖水清澈、水草碧绿,通过“四池三坝”尾水净化设施,利用立体式增氧、复合型水草维护、益生菌调水等技术,实现了池塘环境友好目标,提升了经济效益。这里的大闸蟹不仅亩产超200公斤,还获得江苏省首例最佳水产规范养殖BAP国际认证,2024年直供澳门市场。
江苏洪泽湖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生态养殖实践,是淮安将绿色理念深植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缩影。作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绿色发展已成为淮安现代农业的鲜明底色。如今,全市累计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7.4万亩、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35.6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提升至82.5%,获批绿色食品 385个、有机农产品35个,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随着绿色发展的持续推进,淮安绿优产品品类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单一大米,逐步扩展到芡实、西瓜、荷藕、葡萄等十多个种植品类,并延伸至畜牧水产养殖、精深加工领域,培育出9家养殖类绿色有机企业、17家精深加工类绿色食品企业,成功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的全品类绿优发展格局。
为让绿色底色更加鲜明,淮安着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与全链条监管双向发力。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全市聚力打造6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71个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推动产业与标准、技术、品牌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种植养殖模式。在全链条监管方面,淮安严格落实绿色食品分级受理审查机制,连续8年投入市级专项资金,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续展产品开展全覆盖抽检,同步实施企业全覆盖年检、跟踪检查和风险预警。目前,全市超1.4万个农业生产主体已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管理平台,通过“一证一票一码”制度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此外,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还联动开展打击假冒绿色食品专项行动,查办多起违法案件,以严格执法切实守护绿色品牌的公信力。
品牌赋能:创新营销激活“价值密码”
如果说绿色是产业的底气,那么品牌就是产业的名片。在淮安市果林农产品电商中心,淮安选伦淮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晓聪在直播账号“头雁小葱”里吆喝:“家人们,淮安水芹菜脆嫩无筋,赤松茸鲜香肥厚,苏椒香辣过瘾,都是当天采摘当天发货,点击小黄车直接送到家!”这位拥有9.1万粉丝的本土电商推介官,今年以来已组织50场农产品直播,成交20多万单,销售农产品超50万公斤,销售额突破600万元,成功让原本“藏在田间”的特色农产品走进了全国千家万户。
施晓聪通过转型直播带货探索新路径,展现了淮安品牌强农战略向实践层面的深度延伸。为让“淮字号”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淮安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精心打造“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涟水芦笋等12个品类农产品和59家企业使用,高效整合区域农业资源,形成品牌发展合力。在渠道建设上,淮安不仅在本地设立7家品牌旗舰店,还在上海等城市布局7家品牌直销点,实现“本地扎根、外地辐射”的销售网络布局。借助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东风,淮安还建设盱眙全球龙虾交易中心、洪泽电商产业园等一批电商集聚区,其中盱眙全球龙虾交易中心配套建设3万平方米直播间,全线运营后交易额有望突破10亿元。
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离不开精准培育与创新推介的同频共振。淮安因地制宜推进品牌农产品基地建设,让涟水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芦笋种植基地,蒋坝螺蛳成为春季旅游消费的热门商品,目前全市有3个农业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精品品牌培育计划,2个产品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十四五”时期,全市在长三角、闽三角、成都等地举办农产品出村进城活动近40场次,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 “淮味”香飘更远。同时,通过开展“新农人”直播电商培训、主播大赛等活动,2024年全市网上农产品销售额超90亿元,成功将品牌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
从集群强链筑牢产业根基,到绿色筑基厚植生态底色,再到品牌赋能激活市场动能,淮安以全链条思维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让特色产业更具规模、绿色发展更可持续、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如今,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淮字号”农产品正以更优品质、更高价值走向广阔市场,一条兼具现代特质、绿色底色与特色亮色的兴农之路,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