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笼式养殖技术

肉鸭料设计“头轻脚重”,正在悄悄“偷走”鸭肉品质

日期:2025-09-10       来源: 鸭高创咨询公众号

字号:
[大]
[中]
[小]

近年,肉鸭产业在以降成本为核心指标的极度内卷下,料比数据越来越“漂亮”,但产品质量却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如皮内毛、软破嘴、胸骨内陷、系水力差、副产出成低,等等,消费端的控诉越来越多,正在透支着整个肉鸭产业的口碑和长远发展空间!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山东区域样本数据

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肉鸭饲料设计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

前期料 “偷工减料”: 小鸭阶段是骨骼、器官等发育的关键阶段,理应吃好,但目前在很多区域,小鸭阶段的饲料质量被严重忽视,为了控制成本,不仅营养指标做得很低,而且原料结构也非常差,导致鸭子早期生长基础不牢,均匀度差,后期补偿生长压力巨大,影响整体健康度和抗病力。

后期料 “能量爆表”: 为了在最后冲刺阶段追求极致的“料肉比”数据,育肥期饲料往往被设计得能量极高(料淌油是常见现象)。鸭子确实在短期内能快速增重,料肉比数字非常“好看”,但代价就是前文提到的各种产品问题。

这种“前低后高”的设计思路,本质上是牺牲长期品质和可持续发展,换取短期账面效益(这部分效益是在饲料厂?养殖场?还是经销商?)。料肉比固然是衡量饲料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但它绝不是唯一指标,更不应成为损害终端产品品质的理由。

单就造肉成本来看,“前低后高”与“前高后低”的营养设计,到底哪个更优?以下鸭高创试验数据供参考。

注:试验于5-6月初开展;548均饲喂3斤

同时,笔者曾跟踪过两个典型营养设计下的羽毛发育规律(临邑区域VS潍坊区域),其中临邑区域的营养设计是前高后低,而潍坊为前低后高,从跟踪的数据来看,临邑区域羽毛发育比潍坊区域快5天左右。(这种差异可能还受其他多方面的影响)。

目前,很多公司尤其是具有屠宰端的一体化公司,正逐渐转变思路,建立全期营养观: 饲料设计应着眼于肉鸭整个生长周期的营养需求规律,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而非某个孤立指标(如料肉比)的极致。

除了一体化公司,还有很多单体公司,比如某些公司只做饲料、某些公司只有养殖,某些公司只是屠宰,如何让这些公司也参与到“优质生产”的队伍中来,优质带来的利益共享是关键。

不同营养设计对屠宰产品质量影响如何,敬请关注后续内容。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