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智慧渔业 / 智慧水产 / 水产动态 / 正文

从“靠天收”到“科技养” 温宿虾苗基地开启特色养殖新图景

2025-05-30       来源: 央广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在天山南麓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乎拉乡,新疆金温水产养殖公司的设施化苗种繁育基地内,20台自动化虾苗孵化器正有序运转,克氏原螯虾与澳洲淡水龙虾在浮萍和水草间悠闲地觅食、休憩。每过半小时,自动增氧机启动,工作人员只需定时投喂饲料、检测温度即可,一幅现代化水产养殖的图景在此展开。 

   “我们现在有20个池子,每个20平方米,每个池子里大概有30公斤虾苗。”新疆金温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楼忠明介绍,随着设备逐步完善,产量还将提升,“两茬养殖下来,每个桶产量能达到70公斤左右。” 

  温宿县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淡水资源丰富,是新疆重要的水稻产区,但长期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限制了经济效益提升。为打破这一局面,当地政府引入“稻渔综合种养”理念,在金华市援疆指挥部与援疆科技特派员的助力下,建立起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养虾的关键在于优质虾苗。2023年,作为浙江首批援疆科技特派团成员,浙江省援疆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博士董伟仁来到新疆金温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投身小龙虾苗种繁育与养殖工作。 

  “2024年6月至8月,我们在稻田投放了来自池塘的小龙虾苗,但发现外塘苗种繁育‘靠天吃饭’。”董伟仁解释,新疆冬季寒冷、夏季炎热,低温尤其不利于小龙虾出苗,“所以我们2024年提出建设设施化苗种繁育基地。” 

  2024年8月,苗种繁育基地启动建设,当年便将种虾搬迁至温室大棚试验。工作人员结合新疆气候与水质特点,每日监测水质溶氧,观察小龙虾生长状态,通过对比实验探索人工繁育路径。 

  “去年我们成功解决了繁育池内小龙虾的养殖问题。”董伟仁表示,下一步计划对设施升级,采用仿生生态设计,预期能增加出苗数量、加快生长速度,实现错峰上市,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 

  自建苗种繁育基地实现了自繁自育,不仅降低了“南虾北运”的成本,更提升了虾苗存活率。今年,新疆金温水产养殖公司计划通过“稻虾共作”模式,将示范基地面积扩大至300亩。 

  “池塘里一年只能繁殖一次,这里一年两次,幼苗成活率从池塘的20%左右提升到至少70%。”董伟仁介绍,目前繁育池为圆形,后续将改为长方形以提高空间利用率,还将引入水草、循环水系统,冬季进行加温,“打造成仿生池,达到预期目标。” 

  今年,在温宿县农业农村局水产项目支持下,公司对原有的养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楼忠明说:“明年产量肯定会翻几番,冬天棚内温度能保持在25摄氏度以上,水温20摄氏度左右。” 

  虾苗基地是产业援疆的生动实践。通过发展特色养殖,温宿将传统单一种植模式转变为“生态种养”,预计亩产值可达4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提升3倍至4倍。下一步,温宿县将依托科技力量扩大虾苗基地规模、拓展销售渠道,让虾苗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