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出发点在农产品稳产保供,落脚点在农民稳定增收,贯穿其中的恰恰是产能、质量、效益三大关键词。未来5年农业需要加快补短板、提产能、强质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全会公报专门对“三农”工作进行部署,其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一论断,统筹考虑产能、质量、效益,很有新意和指向性。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出发点在农产品稳产保供,落脚点在农民稳定增收,贯穿其中的恰恰是产能、质量、效益三大关键词。如果说农业是鼎,产能、质量、效益就是三足,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就是两耳。
我国农业正加快向现代化迈进,成绩有目共睹: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棉油糖产能持续提升,果菜茶肉蛋奶渔供给充足。全国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96%。但是,农业还不够强。不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偏弱,产业链条短、产销衔接弱。部分产品受进口冲击较大,对国内市场和农民增收造成影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防灾减灾能力不强,产业韧性需要提升。科技支撑不足,部分品种单产与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因此,未来5年农业需要加快补短板、提产能、强质效。
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是“生产能力”,不等于产量,更强调适配性和可持续。大本身就是一种强,是质量和效益的前提。对拥有14亿多人的大国而言,强大的农业产能始终是基础,数量规模之大、品类品种之全是农业发展的硬道理。况且,今后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刚性增长,供需仍将长期保持紧平衡。要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做好耕地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两篇文章,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畅通专家小院到农民大田之路,提高技术到位率、装备匹配度,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全面均衡把单产提上来。
面向市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人们期待农产品口感更好、品质更优、营养更均衡、特色更鲜明。农业自身发展不仅需要产品质量高,而且需要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科技含量高。农业是传统产业,必须通过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实现生产力跃升。各地农业发展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尤其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从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以社会化服务之长补小农户经营之短。推动科技研发、农业补贴、项目投资等主要投向质量提升和延链强链等方面,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很多时候农民面临着产销不顺畅、经营不赚钱的问题。要在促进供求平衡的同时,注重提升产业效益,平衡好生产供应和市场景气。我国不少农产品的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多停留在“原字号”“初字号”阶段。提效益,要围绕需求进行生产,通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增加优质供给,调减过剩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当然,各地政府部门也要强化普惠性信息服务和公益性技术指导,落实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持续增加外部投入,助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