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全面推进城市协管员、网格员“两员合一”工作,在首都基层治理工作中打造了顺义模式,形成了顺义经验。
城市协管员、网格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平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耕耘基层网格责任田,在大街小巷和群众身边,做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平安稳定的“小卫士”、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顺义区将不断提升全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支持城市协管员、网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顺义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
张莹:用心筑牢“一米安心格”
“一米安心格”是李桥镇创新基层治理、细化服务群众的方式,通过建立精细的网格体系,打通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网格员在网格化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关键。张莹作为郭庄村的一名网格员,用智慧、行动和担当让网格内的细微之处充满了温暖和关怀。
“您家断电了是吧,别着急,我们去看看,您在家等着。”记者见到张莹时,她正接听村民王女士打来的电话,并将问题记录在册。挂断电话后,张莹立即与相关工作人员上门查看,发现是电表箱部分电线接触不良导致停电,经过维修调整,不到十分钟王女士家便恢复了用电。
张莹主要负责郭庄村1号网格里的近40户村民、150余人。“我们发放了便民服务联系卡,村民有事可以24小时随时电话联系我。”张莹说。
“咱们家的大事小情,只要有需要帮忙的,我们统统都管。比如家里停水或是电卡没电了,您只要联系我,剩下的都由我跟进。”入户走访时,张莹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零距离”的服务让村民感受到了贴心和温暖。
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在张莹的网格日记里,整整齐齐地记录着村民的“急难愁盼”。她每天在村里至少巡查两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入户开展安全检查,查看村民家中的用火用电用气情况,了解村民诉求。“村里谁家住在哪个胡同我都熟记于心,大家也都认可了我的服务。”张莹说。“有网格员在,我们省心舒心了不少。”村民李明喜说。
有一天,张莹在“格”里例行巡查,看见村后街的街道上流满了污水,再往前走,发现污水是从董先生家流出的。
“我推门一看,原来是院子里的污水井满了,水还往外溢呢,老两口儿没发现。我赶忙进去告诉他们,老两口儿大吃一惊,急得手足无措。我立马安抚他们,别着急,有我在呢。”张莹说。她赶紧把情况汇报给村“两委”。随即,专业维修人员上门将污水全部抽走,并解决了管道错位的根源问题。董先生和老伴儿都已70岁,儿女因工作原因不在身边,张莹日常巡查时便会格外关注。“一米安心格”让张莹和村民的心贴在了一起。
“我们打造的‘一米安心格’,为村民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也在网格工作中不断历练成长,为基层治理贡献力量。”张莹表示。
马行宇:用心用情当好居民“贴心人”
光明街道滨河一区的马行宇既是一名劳动保障协管员,也是社区网格员。他逐户走访负责的楼栋,了解居民诉求、办好民生实事,真挚服务收获居民点赞。
“请各位居民朋友注意,一定要在8日前缴纳社保,有什么问题随时与我联系。”每月8日前,马行宇都会在社区的灵活就业居民群内多次提醒大家缴纳社保,并经常发送招聘、劳动监察和社保相关信息。作为劳动保障协管员,他负责小区的社会保障工作及店铺的劳动监察。
“刚来社区时,我发现社区内有许多灵活就业的居民对缴纳社保等问题不是很了解,就建了这个灵活就业居民群。”马行宇说。如今,群内已有100余位居民,大家对社保相关政策也有了更多了解。
作为网格员,马行宇管辖范围覆盖3栋居民楼、172户居民、6块绿地和3间店铺,他利用业余时间逐一入户更新网格居民调查表,掌握网格内信息。在接触中,居民与他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近,有事儿找小马,成了包片居民的共同默契。“平时在路上遇到了,让他来家里聊聊天,他都特别耐心。我们家有什么问题,给小马打电话,他马上就赶到。”居民马朝庭说。
去年夏季,马行宇接到居民刘女士的求助,说自己住在顶层,家中出现漏水问题。马行宇立即同维修公司人员入户查看情况,制定修缮方案,半个月内完成了防水修缮。事后,刘女士将锦旗送到了居委会。“我们一开始挺着急的,但是马行宇很耐心地了解我们的诉求,协调维修公司及时处理漏水问题,并且一直在现场盯着修缮进度,我觉得他很负责任,很满意他的处理方式。”刘女士说。
“我从事‘两员’工作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要学习、提升的还有很多。居民的信任给了我信心,我会继续努力,为居民做好服务。”马行宇说。
刘爽:把家搬进网格里
刘爽是张镇浅山香邑社区的一名三级网格员。为了方便工作,她举家搬至社区。哪里设施出了问题,刘爽率先知道;谁家有了困难,刘爽马上帮忙。
2022年8月,刘爽成为浅山香邑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小刘,甬道上有个路灯不亮了。”“我下班后发现楼上漏水,我家被淹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刘爽发现有时居民会在晚上反映一些急需处理的问题。“如果我住在社区,既能及时回应居民的诉求,也更容易发现一些基础设施问题。”刘爽说。在入职4个月后,她搬到了社区居住。
“有一个井盖被雨水顶开了,一位居民骑电动车经过时摔倒了。”一天,21时许,刘爽接到了物业的电话,立即冒雨到现场查看情况。随后,她又和物业工作人员到居民家中,查看居民是否受伤。“很多居民知道我既是社区居民也是网格员,认为我能设身处地地为大家解决问题,因此也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我也把大家当作亲人。”刘爽说。
在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居民总人数的22%。65岁的居民白冬是名视障人士,其父白宗厚虽然身体硬朗,但已是93岁高龄,父子俩生活多有不便。刘爽每周都会探望这对父子,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网购给父子俩的生活采买提供了便利,白宗厚经常在网上购买生活用品和食品。“爷爷,如果收到返利的短信,您可要谨慎辨别。”刘爽耐心地教老人如何使用平板电脑,并叮嘱老人注意网购安全,谨防诈骗。助听器需要更换电池、平板电脑充不上电……无论事情大小,只要白宗厚一个电话,刘爽总能及时前来解决。
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刘爽是他们信赖的贴心人。2023年8月,刘爽接到了居民陶健的电话,“我爱人刘彤独自在家,突感身体不适,已经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我正在往家赶,辛苦您过去看看。”情况紧急,刘爽和同事李志超立即赶往陶健家中查看情况,直到将其妻子送上救护车才离开。期间,她一直和陶健保持联系,告知其妻子情况。事后,刘彤将一幅写有“为民服务暖人心,排忧解难似亲人”的书法作品和一封感谢信送到了刘爽和李志超手中。
“居民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收获,这也是我今后工作的动力。”刘爽说。
刘忠倩:自学方言的乡村“法律管家”
刘忠倩是市公安局顺义分局大孙各庄派出所的流动人口管理员,负责大孙各庄镇4个行政村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工作的8年时间里,她不仅自学多种方言,方便与外来人口沟通,还利用法律专业知识服务村民。
“嬢嬢(四川话,意为“阿姨”),早上好,在这儿住得还习惯吗?”“我来给咱们公司做一下流动人口登记。”“你好,我来检查一下咱们的用火、用电、用气情况。”四川话、湖南话、福建话……刘忠倩自学各地方言,拉近了她与登记对象的距离。
“我开始学习方言,是因为一位来自浙江丽水的叔叔。”刘忠倩说。她刚成为流动人口管理员不久,在一次入户登记时,遇到一位只会说家乡话的租户。两个人因语言不通而“各说各话”。直到刘忠倩拿出登记本和自己的身份证,对方才明白她的意思。“看到租户的身份证,我才知道他是浙江丽水人。”刘忠倩说。
“那天晚上我就睡不着了。我以后要接触更多的外来人口,南腔北调,年轻人还好,有很多老年人不会说普通话,我怎么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呢?”刘忠倩说。
听不懂方言就学。从那以后,刘忠倩在工作中会特意请教来自不同省份的租户,学习他们在日常交流中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渐渐地,她不仅能听懂了,还能简单说上几句,也慢慢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
刘忠倩毕业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律专业,并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虽然没能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有些遗憾,但能够利用所学为村民答疑解惑,我感觉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刘忠倩说。
普及反诈知识、帮助村民追回租户欠的租金、解决因盖房引发的纠纷……刘忠倩成了村民身边的“法律管家”。
“从听不懂方言的‘小白’,到现在能与来自不同省份的租户交流,我觉得每天的工作都充满新鲜与挑战。这让我更加热爱这份工作,也更加珍惜为村民服务的机会。”刘忠倩表示。
李营:不放过每一个边边角角
李营是仁和镇平安建设办公室的一名城市协管员,还是全国注册助理安全工程师。9年来,他带队安全检查1650余次,发现隐患1750项,件件得到整改,辖区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不放过每一个边边角角,细微之处见精神,是李营工作的特色。在一个工作日,李营在工地上巡查,目光被一台正在运行的吊装机械吸引。他注意到,操作室内的吊装司机心不在焉,便迅速上前。司机被叫“醒”后,李营严肃地提醒他操作吊装机械时要全神贯注。吊装司机解释自己因家庭琐事而分心,李营再次提醒并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后,吊装司机表示马上调整状态,专心工作。
一次常规检查中,李营发现一个木器作坊缺乏消防设备设施,存有重大安全隐患。他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积极协调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查处,有效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工作中的李营不但实干,还能巧干。他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利用休息时间对辖区的企业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并制定了差异化的检查频率。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将企业划分为A、B、C三类风险等级,检查频次分别是每两周一次、每月一次、一季度一次。”李营说。
“检查只是手段,让企业负责人和员工树立安全意识才是目的。大部分生产安全事故萌生于日常被忽视的隐患之中。安全生产,说多少遍都不为过。我坚信,只有从源头上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李营说。
北京李尔现代坦迪斯汽车系统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李博洋表示:“他们每月不定期来我们公司检查,并提出宝贵意见,使得公司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我们也与他们保持紧密联系,共同为安全生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