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门头沟区斋堂镇召开“灵水八德”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讨会,探索文化振兴乡村的新路径。
“灵水八德”是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流传了300年的“村规民约”。据介绍,灵水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深山区,明清时期曾先后培养出22位举人,因此也被称为“灵水举人村”,2005年与2018年,灵水村相继入选中国文化名村与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八德”来自灵水村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是灵水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文化符号,包括桃核晚打、猪鸡圈养、君子不争、龙池三禁、共喝秋粥、爱心捐助、诗书继世、生财有道。据介绍,八德作为村规民约,都是来自灵水村里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如“核桃晚打”,指的是灵水村清末举人刘增广提出灵水村气候与别处不同,核桃成熟较晚,主张白露后十天,待核桃完全成熟之后再摘取、售卖。“君子不争”指的是灵水村有一座碾房,碾子少,用的人多,难免产生一些摩擦,后来灵水村举人刘增广在公用碾房内的墙壁上写下“君子不争”四个大字,倡导村民互相礼让、以和为贵。“龙池三禁”指的是灵水村一座石砌水池曰龙池,年久失修,村民集资修缮龙池后,刻石为碑,约法三章,严禁村民污染池水和池台。
“灵水八德”是明清时期灵水村民总结出的生活智慧与道德规范,凝结着村民对与生活息息相关领域的共识,也来源于村中举人乡贤的提倡与推动。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谭杰表示,灵水村以文化共识促进村庄自治的智慧,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文明的继承发展,展现出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天人合一”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传承意义和开发潜力。
“灵水八德”不仅揭示了灵水村在乡贤引领下通过文化共识驱动治理的路径,还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文旅融合、基层治理等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引,斋堂镇党委书记王国彪表示,灵水八德具有的强大赋能价值,一旦形成品牌效应,很有希望成为斋堂镇乃至门头沟区的一张金色文化名片,“斋堂镇将坚持畅通联系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多角度深挖‘八德’文化内涵,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坚持守正创新并重,确保认识统一。既要同区情、镇情、村情相结合,又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上下融会贯通,力争溢出效应。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深挖、传承方式的创新,将‘灵水八德’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北京样本。通过将其与乡村基层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的融合赋能,将灵水八德这个‘小村规’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乃至成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的大工程。”(记者周怀宗)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