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一笋 识百味:潮安江东竹笋的“鲜甜一夏”
凌晨3时,韩江畔水汽氤氲。为了追求那一口极致的“鲜”,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的笋农们早已在竹林深处弯腰劳作。笋铲穿过松软的沙粒,精准地横铲笋眼,手腕轻巧一撬,带来清脆的微响,洁白肥硕的麻竹笋应声而出。此刻,风吹竹叶的沙沙声、林中此起彼伏的撬笋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寻鲜交响曲”。这一切的辛劳,只为将这份带着晨露的鲜嫩,在天明时分便能送达家家户户的餐桌。
每年农历三月中旬至七月下旬,这片由韩江泥沙滋养的冲积沙洲,便进入了最忙碌的黄金采摘期。江东竹笋,大自然馈赠的“白玉珍馐”,正被笋农们用勤劳的双手,源源不断地从沃土中唤醒,成为潮州菜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破土而出的竹笋
百年沃土育“白玉”:韩江馈赠的自然密码
竹叶在风中轻语,讲述着林间的致富故事。在江东镇蓬洞村竹笋种植基地,记者见到了潮州市潮安区洲园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宏明。
“听村里的老人说,我们村种竹笋的历史有100多年。”刘宏明介绍,韩江两岸的泥沙沉积,造就了这里富含矿物质的疏松沙壤。正是这得天独厚的有机质沃土与温润多雨的气候,赋予了竹笋独一无二的基因:壳薄如纸,肉质丰腴洁白,入口鲜脆无渣,回甘清甜,具有“酥、脆、甜”等特点。近年来,当地农户改善种植条件,农户通过疏化种植密度,将收获期延长至7个月。
江东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陈栩介绍,近年来,江东镇立足土地经营权流转、全域土地整治,整合竹林资源,不断扩大竹笋种植面积。如今,江东竹笋产业已颇具规模,全镇种植面积超3000亩,年产量约3500吨,年产值达4200万元。
“除了竹笋种植之外,我们还采用‘公司+基地+笋农’的模式,收购笋农的竹笋。根据笋的大小和成色,加工成笋块、笋干、笋丝等预制菜品,销往珠三角等地区。”刘宏明说,竹笋对新鲜度有着严苛的要求,所以他们采用科学的加工手段和专业的冷库,让竹笋能进一步保鲜,提高其附加值。此外,他们注册了商标,打造江东竹笋品牌,进一步扩宽竹笋的销售路径,提高品牌名气。
陈栩表示:“我们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竹笋提供了更加优良的生产条件,还聘请了佛山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顾问对竹笋产业发展提供建议,进一步推动江东竹笋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竹林中藏着自然馈赠
从竹林到餐桌:“一笋百味”的产业觉醒
竹笋的鲜味稍纵即逝,江东人却用智慧将其凝固成财富。盛夏时节夜幕降临,数十家经营竹笋菜品的餐厅门庭若市,全镇的路口街头,纷纷飘散着竹笋的香气。
蓬洞村村民刘奕金在村中经营着“江东农场”农家乐餐厅。他对竹笋怀有虔诚的敬意:“来我们这里的客人,最看中的就是原汁原味——竹笋作为最接地气的食材,最能代表乡村的本真。”
“我们以最接地气的环境展示原汁原味的食材,”刘奕金补充道,“农家乐的经营方式,不仅让顾客体验到独特的田园生活,更让村中的竹笋成为吸引四方游客的招牌美味。”
事实上,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改良,江东镇的竹笋宴成为“一笋百味”的生动体现。“笋粿”“笋汤”“笋菜”等特色菜肴,不仅完美呈现了潮州菜“清而不淡、鲜而不腥”的精髓,更成为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符号。当地村民凭借对竹笋的创造性加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烹饪体系。
“竹笋早已成为江东镇的特色招牌,每年盛夏,周边城市的食客都会慕名而来,只为一尝江东竹笋的鲜美。”江东镇“江畔农庄”餐厅的老板庄则满对记者说。当地人根据竹笋不同部位的质地特点,烹饪出特色菜品。“笋尖、笋中、笋衣等各个位置的口感不同,能制作出刺身、白灼、红焖等不同的菜色。再搭配本地溪鱼、走地鸡等时令食材,让每一道菜都成为竹笋风味的独特注解。”
“我们对竹笋食材有严格的要求,从起笋到送到餐桌不超过两个小时。”庄则满说。他与笋农达成协议,每日由笋农从田间直接供应竹笋,每年用量能达到两万斤。
记者获悉,目前,当地正积极推进“江东竹笋宴”相关非遗项目申报,系统性地保护百年传承的采笋技艺与烹饪智慧,为江东竹笋宴的烹饪技艺、食材选择、文化内涵等方面提供更加规范和系统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江东竹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羊城晚报·羊城派 记者 曾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