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以农污治理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在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安山村,村支书白峰校对那个改变村庄面貌的夏天记忆深刻。2024年,广州水投净水公司的施工队伍进驻村庄,短短几个月就让污水横流的村道焕然一新。“以前污水直接排到沟里,大家都习以为常。”白峰校指着村口的污水处理设施说,“现在有了这个‘花坛’,才知道美丽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一环。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百千万工程”,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
时间回溯到2024年8月13日,当项目取得施工许可时,距离11月30日的内控完工节点仅剩109天,然而,摆在团队面前的是一串艰巨的任务清单:123条自然村整治、50公里管网铺设、11.3公里明渠暗化、98座设施新建改造。
项目推进时,四大难题横亘眼前:一是时间紧、任务重;二是摸排体量大,任务异常艰巨;三是沟通成本高,村民对施工存在疑虑;四是地质复杂、施工难。
面对挑战,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党委迅速行动,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7个专业工作组和6个摸查组。项目团队深入农村一线,用“铁脚掌”丈量每一寸土地,对村庄的地质水文条件、用水排水现状、原有污染设施设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查。超万栋农村楼房,没有图纸,结构老旧,排污管网错综复杂,但项目团队没有退缩,历经40多个日夜,发现了710处污水漏接、沟渠黑臭等问题。
过去,温泉镇卫东村地面常积水,蚊虫多得让村民心烦。现在,广州水投净水公司通过 “花坛”式处理设施,将农家乐污水变为灌溉水,解决了这些难题。
村民新叔感叹:“地面的积水不见了,去田里劳作方便了很多,蚊虫也少了很多,污水不再直排周边河涌,用河水灌溉农田也更放心了。”而藏在荔枝林中的“旧隔海”设施,通过重力自流设计实现零电耗运行,处理后的尾水滋养出更茂盛的果林,引得养蜂人争相落户。这扎实的生态治理,悄悄为乡村筑牢了绿意基底。
良口镇锦村周末接待四千游客,农庄经营者陈先生说:“如果不是政府牵头主导,这么多游客的吃喝拉撒没人管,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差,我们的旅游业就很难做了。”民宿经营者韦女士曾担心设施异味影响生意,后来发现,设施不但没有异味,工作人员定期维护时还会帮其清扫民宿门前的道路。这份贴心让她心里暖暖的,特意送上锦旗表感谢。
从曾经对污水设施 “避之不及”,到如今的 “羡慕欢迎”,村民态度的转变,正是对这份治理成效最实在的认可。
为了让分散在山地之间的污水处理设施“看得见、管得住、养得好”,广州水投净水公司项目团队采用了全方位智治管养新模式。巡检员手机上的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运行参数,管道潜望镜替代人工下井,无人机巡查盲区,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管体系。
从党建引领的“战斗堡垒”到智慧赋能的“云上治水”,从传统工程思维到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转型,从化农污治理的实践,既是一场技术攻坚的硬仗,也是一次为民服务的暖心行动,更是一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洪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