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的田野,依然编织着希望的经纬。
回望2024年,平凉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任务,全市“三农”高质量发展稳进向好的态势持续显现,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图景。
守牢底线夯“根”基
粮丰农稳,盛世和安。2024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9.6万亩,撂荒地整治基本实现动态清零,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五良”配套技术大面积推广普及,粮播面积、粮食产量分别达436.01万亩、118.88万吨,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认真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强化“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确保蔬菜、肉蛋奶等农副产品供应稳定。
此外,天津市及协作区拨付我市财政援助资金2.41亿元,赴协作区对接互访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28.43亿元;引进落地投资千万元以上企业25家,打造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23个,完成消费帮扶6.64亿元。
以“特”兴农富乡亲
近年来,一股现代农业的春风正拂过平凉,带来勃勃生机。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盯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突出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驱动、标准引领、全链升级,加快“四基地两区”建设,产业布局更加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平凉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和高原夏菜基地、北方地区最佳果蔬适生区。我市今年持续在扩量、延链、提质上下功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两带七片”集中区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如同一股强劲春风,吹遍了平凉田野乡村。新建了崆峒区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期、泾川县泾汭河川万亩产业园王村核心区等标准化设施蔬菜园区(基地)12处,新增设施蔬菜6803亩,发展精深加工基地6处,全市种植蔬菜54.4万亩,产业链总产值达38.63亿元。
马铃薯、中药材也在发展中崭露头角,成为富民强村的“助推器”。薯产业以“庄薯”系列高淀粉、主食加工型马铃薯推广应用为核心,着力加强脱毒种薯繁育建设,全市种植马铃薯84.2万亩。药产业以发展道地中药材为重点,坚持种植养殖结合、中医中药融合,种植面积达11.6万亩。
此外,我市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工程,建设农超对接、订单生产、电商等销售体系,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使农产品走向全国和世界。
和美乡村绘“丰”景
干净整洁的村庄,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宽阔洁净的乡村道路……这不仅是崇信县柏树镇木家坡村独有的风景,更是近年来平凉和美乡村建设的缩影。今年以来,平凉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深入实施“六项行动”,全力打造陇原和美乡村建设平凉先行区。据悉,目前全市共建成和美乡村190个。
村村有颜值,处处皆风景。为了确保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出台《平凉市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实现全市和美乡村建设发展类村庄全覆盖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到2026年实现发展类村庄和美乡村建设全覆盖。如今,走进乡村,你会发现每一个村庄都各具特色,实现了差异化发展。
为了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我市深入实施农村“八改”工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行动,新改建农村户厕1.5万座,累计达29.47万座;整治垃圾堆放点6751个,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76万吨;水、电、路、气、讯、网、物流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这些举措擦亮了底色,提升了颜值,让乡村成为美好家园。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平凉把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方式,激发了乡村活力。同时,积极举办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村BA”等“农字号”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全市上下将坚决守牢“两条底线”,全力推进“五大行动”,强化项目、资金、科技装备“三大支撑”,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平凉实践贡献“三农”力量。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齐荣)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