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脆弱与发展需求并存的西北地区,绿色循环农业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必然选择,更是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钥匙。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实践印证: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不再是单选题,当“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共生命题,“金城(兰州)方案”正为广袤西部勾勒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发展之路。
林下经济: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乐章
兰州市七里河区林地资源丰富,如何激活这些“沉睡”的资源,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林下经济”成为破题关键——通过养殖、种植与旅游等业态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5月15日,记者在七里河区彭家坪镇龚家湾村的家栋都市果蔬园,看到一幅“树上樱桃挂果、树下禽畜欢腾”的立体种养景象。果农李翠芹穿梭在樱桃林间修剪枝叶。树下,成群的大白鹅与花斑鸭或低头觅食,或引吭高歌。
“以前我搞传统农业,樱桃园年收益20至30万元。2024年尝试大规模发展林下经济,在樱桃园里投放了近万只鹅、鸡、鸭等,樱桃园收益加上养殖收益突破50万元。”李翠芹说,“把禽畜散养在果园,它们每天能少吃三两饲料,还能帮忙清理杂草,粪便又成为天然肥料,一举多得。”
目前,七里河区大沟、水磨沟等地蓬勃兴起“林下旅游”,抓鸡鸭鹅、采摘蔬菜等体验项目备受欢迎,已成为乡村旅游新名片。
“鱼菜共生”:循环农业展现创新样板
在七里河区八里镇二十里铺村,兰州鑫汇森生态农业发展园的出现,填补了兰州市渔业养殖的空白,并带来全新循环模式——“鱼菜共生”。
园区内,10个直径10米、3个直径8米的帆布养殖池配套循环系统有序运转,实现“零换水”养殖。园区负责人曹磊介绍:“我们养殖的加州鲈鱼、鳜鱼、鸭嘴鱼市场前景广阔。目前,鲈鱼苗存塘23万尾,鸭嘴鱼和鲈鱼分别有5000尾和4000尾,销路不愁。”
“鱼菜共生”的核心在于生态循环:鱼塘与蔬菜大棚结合,鱼的排泄物经过过滤、沉淀、分解,成为蔬菜生长的优质肥料;蔬菜则净化水质,净化后的水经循环设施重回鱼池,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种模式下,鱼和蔬菜品质更优,口感与营养价值更高,深受市场欢迎。
八里镇副镇长石磊透露,园区今年将启动“鱼菜共生”二期项目,规划3座5000平方米的双层玻璃联动温室,采用“上层种菜、下层养鱼”的立体种养方式,缓解土地资源有限的难题。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水产品30万公斤、水培蔬菜20万公斤,产值分别达到600万元和100万元,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绿色循环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林下经济与“鱼菜共生”等绿色循环农业模式的成功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综合效益,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生态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减少污染;社会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目前,兰州市七里河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围绕“水磨石佛”生态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谋划21个林下经济项目,安排专项资金455万元;出台专项补贴降低经营主体成本;开展技术合作并组织培训;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七里河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魏直昆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挖资源潜力,培育特色品牌,加强农旅融合与农超对接,让绿色农产品走进更多家庭。”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