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山汭水的滋养下,华亭市打破“单兵作战”模式,推动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采摘产业。从安口镇的大棚果蔬到西华镇的“甜蜜浆果”,再到神峪乡的山地林果,形成“春摘草莓、夏采瓜果、秋收坚果、冬品鲜蔬”的全季采摘格局,让“指尖上的丰收”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大棚集群打底,“节会+体验”激活人气
作为华亭采摘经济的“排头兵”,华亭市安口镇以朱家坡村为核心,构建起“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全国文明村镇的产业标杆。
该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122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流转土地550 余亩建成139座果蔬大棚,配套5000平方米智能日光温室,年产果蔬达320吨。村民鲁志刚算了笔账:“土地分红加大棚务工,一年能挣五六万,比在外打工踏实多了!”
据悉,朱家坡已连续六年举办“乡村旅游果蔬采摘节”,今年第六届采摘月活动更是推出亲子趣味赛、吃西瓜大赛、短视频创作赛等10余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搭配非遗曲子戏《炸油糕》展演、书画手绘互动等文化环节,单月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配套建成的农家乐、民宿、生态鱼池等设施,让游客实现“采摘+餐饮+娱乐”一站式体验。
目前,安口镇正积极打造“朱家坡果蔬”区域品牌,党员带头组建营销团队,与华亭市区3家大型商超签订直供协议,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体系。组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4次,“朱家坡果蔬”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进一步拓展了市场份额。
科技破局地域限,“四季果篮”闯市场
位于华亭市西部的西华镇什民村,跳出传统种植框架,以温室大棚技术突破气候限制,培育出草莓、火龙果等特色品种,蹚出“科技+采摘+电商”的兴农新路。
在什民村建成草莓基地与火龙果基地,新引进的“红颜”“白雪公主”等优质草莓品种,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让草莓在冬春季节上市,填补市场空白,通过精准控温、生态防虫技术成功引种火龙果,6月挂果后可持续采收5个月,亩产超3000斤,因甜度高、品质优成为华亭“网红果”。
在种植户王斌的大棚里,单一采摘已延伸为多业态体验,游客在采摘鲜果后,还能参与多肉植物栽培体验,购买真空包装的鲜蔬礼盒,实现“采摘一次、消费多样”。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微信收款声不停,草莓成了“甜蜜提款机”。
为持续拓宽销路,西华镇一方面通过采摘游吸引周边市民,另一方面借助电商直播将火龙果、草莓等销往平凉、西安等地。镇政府还组织技术培训,让农户掌握直播技巧,今年仅什民村电商销售额就突破80万元。
山地林果显优势,“生态果”变“致富果”
九月初,华亭市庆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赛园赛果暨神峪乡第三届核桃采摘节在袁庄核桃基地如期举行,为神峪乡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带来更强劲的动力。
神峪乡结合农民丰收节举办“核桃采摘节”,设置核桃脱皮体验、树王评选等互动环节,邀请农户现场讲解种植技巧。游客在采摘的同时,还能参与“农特产品展销”“农家美食品鉴”活动,让“采摘+美食”的体验更具记忆点。
近年来,神峪乡依托山地资源发展林果产业,在山地梯田规模化种植核桃、苹果等作物,坚持“不打农药、施农家肥”的生态种植理念,培育出“神峪核桃”特色品牌。同时,将核桃、苹果等传统作物升级为采摘体验项目,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为持续扩大“品牌效应”,神峪乡积极探索“抱团发展”模式,成立林果种植合作社,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带动30 余户农户参与采摘经营。今年夏季采摘季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户均增收1.2万元,昔日的“山地野果”成了村民的“致富金果”。
华亭市采摘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全域规划、多点支撑”的顶层设计。目前,全市已形成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引领、20余个采摘基地联动的发展格局,年接待采摘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让“一篮鲜果”真正串起了城乡融合、富民兴村的幸福链。(通讯员 贾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