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农村出现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横州市马山镇人大聚焦粮食安全工作,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组织、引导全镇6个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点探索“站点+撂荒地复耕”工作模式,助力撂荒地整治工作,守护好群众“米袋子”安全。
善用“大课堂” 提升人大代表工作能力
为什么要开展撂荒地整治?人大代表联络站点如何找准切入点参与开展这项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如何助力开展好撂荒地整治工作,一直萦绕在西竹片区联络站点负责人梁树生心头。
梁树生想到了充分发挥联络站点“大课堂”功能作用。他邀请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等走进联络站点,为各村组人大代表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精神要义和重点条文,帮助人大代表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政策,为配合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参加联络站点的学习培训,我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分,对开展‘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配合开展好相关工作更有底气了。”驻西竹片区联络站的罗板村人大代表陈金婷表示,将按照分工计划,走进田间地头,走近父老乡亲,助推撂荒地整治取得实效。
善用“宣传站” 强化群众耕地保护意识
“三弟,你那丢荒的一亩多水田,建议你通过土地流转、出租、入股等方式,让经济能人进行经营,你既得收益,他人也得到发展,这样不是更好吗?”人大代表李以彬迈入千家万户,走上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讲政策、送服务、做宣传,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共同探讨撂荒地整治的破解之道。
同时,人大代表还通过微信群组、分发宣传资料、张贴工作海报、进行广播宣传等方式,力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盘活土地资源,守护粮食安全。
善用“监督岗” 助推撂荒耕地复耕生产
“组织学习、开展宣传,是工作基础,我们把工作力量集合落在整治环节上,立足‘监督岗’职能,助推撂荒地整治工作顺利开展。”该镇人大负责人表示,各片区联络站点的驻站人大代表聚焦撂荒地和“非农化”“非粮化”图斑整治工作,找准人大工作监督的职能定位,参与撂荒地整治,联合镇村干部对撂荒地现状进行摸排检查,详细了解撂荒原因、面积和整治进展情况,梳理图斑现状、面积大小,恢复难易程度等关键信息,形成代表建议反馈镇政府,确保撂荒地整治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5月以来,马山镇已完成了500多亩撂荒地的复耕,完成粮食种植面积500余亩,群众的耕地保护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撂荒地和“非农化”“非粮化”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耕地撂荒、“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该镇人大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把聚焦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各片区联络站点的主要履职内容和工作方向,汇集人大代表力量,服务好、助推好党政中心工作。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