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州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以高位推动破难题、以精准整治补短板、以系统协同提质效,构建起责任明晰、整治有力、保障到位的“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2024年,辖区完成流出耕地恢复整治12.70万亩,实现耕地净流入6.06万亩,年度耕地保有量达110.03万亩,连续两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攻堵点
宜州区将耕地保护作为“一号工程”高位统筹,通过健全机制、压实责任、严格监管,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一是健全机制“夯基”,筑牢制度保障。宜州区围绕田长制落地落实,构建区、乡、村、组、户五级田长责任体系,出台《全面推行田长制严格耕地保护实施方案》《加强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耕地保护目标要求、具体措施及考核标准,实现从“有章可循”到“有章必循”的制度闭环。建立全链条保护机制,将耕地保护纳入自然资源管理、政府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形成“目标到乡镇、责任到村居、任务到农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每一寸耕地都有人管、有人护。二是压实责任“聚力”,拧紧责任链条。坚持“党政同责、齐抓共管”,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16名处级领导包联乡镇,乡镇干部包村屯,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部门乡镇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建立“日调度、周通报、旬会商”机制,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一线督导67次,各级田长累计巡田2.3万次,推动耕地保护责任从“纸面”落到“地面”。与各乡镇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责任状形式细化到村、组、农户,明确保护责任人、范围、措施,确保“谁的责任田谁负责”。三是严格监管“问效”,强化考核奖惩。建立百分制考核评价体系,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落实、违法占地整治等纳入考核内容,对成效突出的乡镇给予资金奖励、项目倾斜,对履职不力的严肃约谈问责。2024年,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航飞、田长巡田等“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手段,精准识别疑似流出图斑1.2万个,整改率达98%以上。严格落实“增违挂钩”机制,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零容忍”。
二、对症下药,靶向发力抓整治
宜州区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以“摸清底数—分类处置—动态防控”为主线,推进耕地恢复整治精准施策。一是摸清底数,挂图作战强基础。委托第三方技术公司开展全域耕地监测,利用无人机航飞获取0.5米分辨率影像,结合卫星遥感数据,逐图斑分析历史流出和疑似流出地块,建立“一图一表一档案”数据库,梳理问题图斑2.1万个,分类标注耕地现状、权属关系、恢复潜力等信息。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管理,将整改任务细化到村、组、地块,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分片包干,确保 “发现一块、整改一块、销号一块”。2024年,辖区累计投入机械1.5万台次、人力8.6万人次,完成低效园地、坑塘等恢复耕地10.2万亩。二是因势利导,分类处置提质效。根据地块区位条件、耕作潜力等因素,制定“一图斑一方案”,创新“五个一批”处置法,即自主恢复一批:通过政策宣讲、奖补引导,鼓励农户自行清理地上附着物,恢复耕地3.8万亩,占比30%;技术修复一批:针对土壤退化、水利缺失地块,引入土壤改良、滴灌设施等技术,修复耕地2.5万亩;协议托管一批: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通过流转协议托管撂荒耕地1.7万亩,实现规模化经营;集中流转一批:依托平台公司整合连片地块4.2万亩,统一实施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司法强制一批:对拒不整改的违法主体,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恢复耕地0.5万亩。同时,结合糖料蔗、桑蚕等特色产业,将耕地恢复与产业发展结合,配套良种补贴、以奖代补等政策,2024年新增糖料蔗种植面积2.1万亩,实现“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双提升。三是严防流入,动态监测守红线。织密“人防技防”监管网络,落实田长巡田“四到”要求(到村、到组、到地块、到责任人),辖区配备专职巡查员560名,每周开展拉网式巡查,累计发现并制止“非粮化”行为37起。依托河池市外业调查APP,建立耕地动态监测平台,实时接入卫星遥感数据,实现耕地变化“全天候、全时段”监测,预警信息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核查处置,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2024年,新增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同比下降65%,“早发现、早制止、早整改”机制成效显著。
三、综合实施,协同用力提质效
宜州区坚持“软硬兼施、上下联动”,强化组织、宣传、督导三大保障,形成全社会共护耕地的良好格局。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夯实攻坚力量。抽调20名业务骨干充实区田长办,组建16个乡镇耕地保护技术专班,聘请自治区自然资源遥感院作为技术顾问,提供图斑研判、质量验收等全流程服务。2024年,克服财政压力,落实工作经费3600余万元,用于耕地恢复、监测设备、技术培训等,为攻坚战提供坚实支撑。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定期联合会商,解决土地流转、产业布局等难点问题23个,形成“分工明确、配合紧密”的工作合力。二是强化政策宣传,凝聚群众共识。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等节点,开展耕地保护“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累计发放宣传单15万份、张贴海报4200张、悬挂横幅800条,发送公益短信25万条,入户宣讲1.2万次,召开村民会议3500余次,将“五个不得”“四个严禁”“八不准”等政策要求送到田间地头。选树耕地保护示范村12个、模范农户50户,通过典型带动,引导群众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变化,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三是强化跟踪问效,确保落地见效。成立16个督导组开展“四不两直”督查,每周通报整改进展,对工作滞后的乡镇进行提醒,2024年,推动解决重难点问题45个。建立“日统计、周分析、月考核”数据核查机制,组织技术团队对乡镇上报数据实地核验,杜绝“数据造假”“表面整改”,确保恢复耕地质量达标、面积属实。通过严格问效,辖区耕地恢复验收合格率达99.2%,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5%以上。
附件名称操作
5.14宜州:三位一体筑牢耕地保护防线.docx 下载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