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刺绣梦想,就是带动更多百姓传承非遗侗绣,让指尖技艺促脱贫增收。”从一个人富裕到带动一群人富裕,贵州黎平的侗族绣娘陆永江,以针作画、以线寄情,绣出侗乡百姓们的脱贫致富路。
重拾针线 传承非遗技艺
“80后”侗族姑娘陆永江,家住黎平县永从镇,母亲是村里的刺绣好手。从小就出生在刺绣文化中的她,耳濡目染的全都是飘然与指尖和布端的艺术。而在陆永江7岁时,一场意外让她右手落下残疾,至此,便再没碰过刺绣。
2008年,大学毕业的陆永江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代课老师,期间她帮助贫困学生家庭卖绣片,补贴家用。
2011年,侗族刺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当时在黎平,侗族刺绣却面临着传承危机,看着母亲找不到传承人,陆永江决定重拾绣花针,四处奔走,拜师学艺,与当地绣娘学习不同的侗族绣法。
“半路出家,要学就学扎实,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在右手手指不灵活的情况下,陆永江经过勤学苦练,逐渐将不同的绣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014年,她的手工刺绣作品“子孙背带”“行歌坐月图”获得在长沙举办的“民族刺绣博览会”刺绣类二等奖、杭州刺绣博览会金奖。
6年建7个刺绣基地 带动3000余人就业
2014年,陆永江在黎平创办了彦婷手工刺绣坊,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刺绣产业。
这种发展模式,让当地侗族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并通过收购村寨里农户自家制作的绣片,让村子里的妇女足不出户就可以有收入。
“要想做大刺绣产业,传统手艺不能后继无人,仅靠老绣娘还不够,更要把年轻人吸引进来。”创办刺绣坊后,陆永江自己出钱在黎平县的岩洞、龙额、肇兴等地开设培训班,帮助更多年轻人尽快掌握刺绣技能。
6年的时间里,陆永江的足迹踏遍了黎平的400多个村寨,建立了7个刺绣基地,让2000多名农村妇女、残疾人和年轻人免费接受专业刺绣培训,让300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同时,为了帮助贫困村的青年劳动力和大学生回到家乡就业、创业,陆永江还与当地村委会联合流转土地800多亩种植百香果和植物染料,形成完整的产业。
“刺绣都卖到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去了!”如今,陆永江的绣坊销售越来越好,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每年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
“刺绣是我一生的事业,刺绣也是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力量。”提到2020年的梦想,陆永江告诉记者,自己将继续做好侗族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用刺绣产业为家乡人民编织脱贫致富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