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家人,有事请叫我。”8月23日,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乡司前村陈家寨村民组,61岁的志愿者晏前广如往常一样对村民说起这句志愿服务承诺,这句承诺在司前村不仅家喻户晓,也引领着司前村的新时代文明风尚。
司前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乡村最美人物”评选,号召村民向“乡村最美人物”学习,着力培育新时代村民,促进村民良好习惯的养成,培育文明乡风。
近年来,司前村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吸引村民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再透过议事决策活动搭建了沟通协商的聚力平台,调动了当地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使得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建设者和治理者。
目前,司前村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注重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牢牢把握农村群众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提升村庄文明新生活。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是司前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理念。”瓦屋乡宣传委员许智介绍,“‘外’指通过模范代表带动,‘内’是通过政策宣传深入人心。”
“不仅仅是让大家的口袋富,同时也要思想‘富’、心灵‘富’。”中共碧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胡燕表示,“当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态宜居的村容村貌、淳朴融洽的生活氛围、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成为群众更进一步的期盼。”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重视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部署。“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关键在于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想道德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中共碧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海峰表示,“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碧江区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科学路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广大基层群众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进而成为其行为习惯。”
碧江区被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以来,实践探索的 “六传六习”( 传思想、习理论,传政策、习富路,传道德、习品行,传文化、习新风,传法律、习法治,传科技、习兴业)工作方法,在城乡群众之间逐渐传开,只要群众有难事、病事、喜事、丧事、纠纷等,必有帮扶志愿者上门联系。
目前,碧江区分两步走践行新时代文明思想。第一步,聚焦群众情感与利益需求,做好人情暖心工程,拉近党群关系。第二步,聚焦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做好价值引领工程,实现价值观培育。“把工作做到群众身边,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张海峰认为,“不触及价值观培育,就意味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未能触及根本,碧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里既有老党员、老干部,也有热心群众、回乡创业的青年人和退伍军人,通过与基层群众联系常态化让文明实践更加入户入心。”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践中,碧江区对基层群众的角色定位不是简单的被教育者、被引导者,而是能够成为构筑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一员。”张海峰表示,“在碧江,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价值观工程,在与广大群众情感的互通互动中,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截至目前,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8支、小队23支和126支志愿服务队,发布志愿服务活动300余个,志愿者参与人数达15万人次,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达1万小时。“全事业动员、全社会参与”成为碧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