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河口镇梅江村红旗茶园组的山间却是一片火热。一辆辆货车沿着柏油路蜿蜒而上,车厢里整整齐齐码着灰白色的菌棒。大棚边,农户们正忙着卸货、搬运、上架,汗水浸透了衣襟,笑容却绽放在脸上——“又到一年上棒时!”
从艰难起步到走上正轨
时间回溯到2016年。那时的红旗茶园组,还是一个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的传统村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守着几分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
“那时候我在福建打工,听说村里要发展香菇,心里一下子就活络起来了。”张文柳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6年春节,他毅然返乡,联合8户乡亲建起22个简易大棚,种下15万棒香菇。
张文柳回忆道:“一开始真不容易,技术不懂,市场不稳,很多人说我们‘瞎折腾’。”但镇里提供的五年贴息贷款和技术培训支撑他们走过了最初艰难的阶段。
第一年种植,由于经验不足,菌棒污染率高达15%,产量远低于预期。镇里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县里的农技专家前来指导。“专家手把手教我们辨认菌丝状态、控制棚内湿度,这才慢慢走上正轨。”张文柳说。
如今,张文柳有了双重身份:既是自家拥有4个大棚的菇农,又是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员。他每天穿梭在大棚之间,查看菌棒上架、菌丝生长情况,解答农户疑问。
“张叔,来看看这个菌棒是不是生病了?”26号棚的张慧兰远远喊道。2023年,她返乡租下两个大棚,在张文柳的指导下,第一年就赚了6万多元。“有他在,我们心里踏实!”
从“讲数量”到“求质量”,张文柳经历了观念的彻底转变。“现在公司要求种白面菇,注意事项很多,如注水次数、注水量都有讲究,这些细节决定了价格差距。”他指着菌棒上的药孔说,“以前我们哪懂这些?现在一个菌棒赚多少钱,全看手艺。”
小蘑菇里的“大学问”
“我家两个棚,刚上架了2.5万棒。”张文定是张文柳的堂弟,在堂哥指导下,现在也算是种菇能手了。“3个多月后出菇,正好赶上年货市场,能卖个好价钱。”
刚刚结束的上一季香菇采收期,他的两个大棚创收11万元,扣除菌棒、租金和人工成本,净赚5万多元。“国家每棒补贴6毛钱,公司统一供棒、统一收购,我们只要把菇种好,不愁卖!”
“现在种菇可是个技术活。”张文定说。他撕掉菌棒外壳,露出密密麻麻的小孔。“上菌棒后要静放两个多月,温度高就快些,温度低就慢点。然后要钻孔放氧,持续20天左右。”
他告诉记者:“每个环节都要精心把控,比如注水次数要多,但每次注水量要少。见到菇丁后,就不能再注水,这样才能长出品相好的白面菇。”
这些技术规范的背后,是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2019年,梅江村引进贵州同辉公司,采取“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实现了统一供棒、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标准化生产。
“公司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种出什么产品。”张文定说,“现在不是过去那种粗放种植了,要讲究质量、品相,才能卖出好价钱。”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我们这儿72个大棚,一年产值600多万元。”河口镇副镇长邓亚松语气中带着自豪。现在,红旗茶园组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的裂变式发展。
公司提供菌棒和技术,农户承租大棚种植,合作社统一管理,企业保底收购——这套闭环模式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去年一级菇收购价达到每斤5.5元,即便市场波动,最低也保持在4.8元每斤。
夕阳西下,大棚里的灯陆续亮起。菇农们还在忙碌着,他们要赶在降温前完成全部菌棒上架。
“辛苦是辛苦,但值得。”张文定说,最忙的时候要通宵采菇,“但看着一朵朵香菇变成真金白银,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如今的红旗茶园组,已成为道真“菜县菇乡”战略的生动注脚。这里的香菇不仅销往重庆、成都等大城市,还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一朵朵小香菇,真正为农民撑起了致富伞。
夜幕降临,菇棚里的灯光星星点点,宛如撒落在山间的明珠。农户们还在忙碌着,他们脸上写满希望。
张文柳站在菇棚前,望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感慨道:“9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稻田;9年后,我们建起了现代化菇棚,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买了汽车。这就是产业的力量。”
他的手机不时响起,都是请教技术问题的菇农。不管多忙,他都会耐心解答。“我的初心没变,就是要让红旗茶园组的乡亲们都挣到钱,让我们的香菇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