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是土豆晚疫病高发期。往年,一进七月,张家口盛源薯业大田基地经理李智每天雷打不动往基地跑,唯恐土豆遭受病害。今年情况变了,最近10天,李智只去过基地一次。
7月8日,记者跟着李智来到位于张北县的土豆种植基地。一块百余亩的大田内,土豆秧长到了膝盖高,顶上开出白色小花。大田中央,一台一人多高的农情监测设备静静伫立,它就是让李智放宽心的“秘密武器”。
“设备上有传感器,实时收集田间温湿度数据。数据传到后台,大模型会判断晚疫病发生风险,给出提示。”李智说,他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提示内容,以及如何防治的建议。
李智掏出手机,手机页面上有红色、橙色、绿色三种颜色的预警提示条目,风险等级由高到低。“现在是绿色,说明目前低风险。”他说。
如今,李智靠着这台人工智能设备,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和化解病害风险。但之前不同,李智为这种病害吃过不少苦头。
晚疫病被称作土豆“杀手”,一旦防治不及时就是灭顶之灾。“温度和湿度变化是晚疫病的诱因,夏季降水多,再加上坝上地区昼夜温差大,一天之中温湿度频繁变化,极易诱发晚疫病。晚疫病通过病菌孢子传播,传播速度快,一个地块只要两三天就会全部感染。”李智说。
对温湿度的复杂变化,即便像李智这样有经验的种植者,也无力掌握。他只能凭有限的经验作判断,准确率并不高。
去年,李智的基地通过张家口市农业信息中心与河北平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入晚疫病防治人工智能系统。AI的加入,把晚疫病防治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
大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空气湿度在90%以上,温度在8℃-24℃,且温湿条件持续10小时以上,即具备滋生晚疫病的条件。对这组数据,“老把式”李智说:“没想到量化得这么精确。”
不仅如此,大模型通过机器学习,消化历年来晚疫病发生数据,建立起一套知识系统。它不但能分析出晚疫病发生的条件,还能根据温湿度数据实时变化,准确计算出晚疫病发生概率,并以不同风险等级进行提示。
6月底,李智的手机上收到过一次橙色预警,起初他有些紧张。后来,他按照系统防治提示,及时喷洒药物,适当浇水,把可能发生的病害消灭于无形。
“系统不但能提示自家基地的风险,周边使用该系统的地块,预警信息手机上也能看到。如果周围有风险,我也得赶紧预防起来,免得传染过来。”李智说。
今年夏季,张北一带的高温和降雨天气比往年更多。不过李智可以安心在家,他说:“往年是定时巡田,今年是定时看手机。”(记者 魏 雨 王雪威)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