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耳乡湾村,青山环抱间,一条河流蜿蜒而过。河滩上13个长方形水池与53个圆形水池有序分布,池中鲟鱼游弋。在这里,48岁的覃德高打造出一座现代化绿色渔场,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特色之路。
4年前,恩施巴东村民覃德高结束在外打拼,返乡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家乡优质的天然冷水资源,决心发展水产养殖。他与有着20年鲟鱼养殖经验的生意伙伴沈宏明一拍即合,在当地投资建设了一座渔场。2023年,投资1000万元的渔场设施建成,引入鲟鱼种苗。到2024年底,首批鲟鱼上市就带来300多万元收入。如今,鲟鱼养殖存量已增至60万斤,总价值约3000万元。
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某渔场负责人 覃德高:手机就是我的“养鱼遥控器”,养殖60万斤鲟鱼,全靠科技赋能。去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好山好水真能养出“金鲤鱼”。
养鱼还有遥控器?在覃德高的手机里,记者看到,上面实时显示着鱼池的溶氧、水温等数据指标,智能传感检测仪如同“智慧大脑”,代替人工岗哨,让养鱼充满科技感。饲养员也会根据检测数据,精准调配饲料投喂量。
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某渔场饲养员 覃德州:水温20℃时投喂能精确到鱼体重的1%,数据说话比经验更靠谱。
在发展冷水鱼养殖过程中,覃德高优先吸纳周边农户务工,提供饲养、捕捞、管理、保洁等就业岗位,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双赢。
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耳乡湾村村民 覃春明:我们一开始就在这里务工,每个月可以挣四五千块钱,还可以照顾家里,比在外面打工还是强很多。
覃德高表示,在2024年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上,他经营的渔场所产鲟鱼荣获“最具发展潜力名优硒产品”称号,对于未来,覃德高也有着清晰规划——注册生物科技公司,建设研学基地和水上乐园,打造综合渔业产业园,还将引进鱼子加工生产线,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转变。
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某渔场负责人 覃德高:百斤鲟鱼可取10斤鱼子酱,这是“黑黄金”。二期建成后,我们将引进鱼子酱生产线,对鱼子进行深加工、可以让产值翻倍,让老百姓共享产业链红利。(来源:垄上行 巴东台 编辑:李彦邦 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