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从在三亚市举行的2025年海南稻米产业发展大会上获悉,近9年来,海南水稻亩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17%,平均亩产373公斤,全省在售水稻品种超过250个,水稻的产量和推广的优良品种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存之本,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的低纬度热带岛屿,年平均气温25℃,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海南大米“鲜、香、净”的特点,且一年四季都有新米上市。近年来,海南积极发挥南繁优势,培育优质水稻品种,举办“海南好米”评选活动,加快推动海南水稻品牌化和产业化进程。
但目前来看,海南的水稻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和发展瓶颈。在种植端,海南的水稻种植仍主要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且施肥不够科学,平均年产量373公斤,单产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在加工端,海南产销一体化的企业少,规模小,设施不足,加工能力不足;在种质资源端,目前全省在售水稻品种超过250个,很多品种已经老化需要加快淘汰,加大推广新培育的优质新品种。
近年来,海南通过举办“海南好米”评选活动,选育出适宜海南种植,且产量高、抗病性和抗逆性都很强的优质水稻品种。但目前“海南好米”的发展定位还是不够清晰,缺乏全产业链带动,导致出现优质水稻品种不优价,单价过高,产量过少。
“要打出‘海南好米’的品牌名气,必须要有清晰的产业定位。”海南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效宁建议,要将“海南好米”定位为香稻,海南的一些优质稻种大米有大粒、长粒、香气浓郁的特点,可替代泰国香米,也能区别于广东丝苗米、广西优质米等。此外一些“海南好米”水稻品种可定位为米粉稻,直链淀粉量高,产量高,可加工米粉,延伸产业链。“要大力发展香稻和米粉稻,适度发展优质稻。”
“海南好米”产业联盟理事长林星表示,自“海南好米”产业联盟成立以来,一方面联盟致力于整合产业链资源,加强种业、植保、肥料、生产、加工、流通、贸易、消费、金融等领域相关各部门的合作,推动水稻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在面对台风等自然灾害时,联盟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自救互救,为水稻生产主体提供技术指导、物资支持和信息服务,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极大地提振了海南好米产业发展信心。未来,联盟将继续重点关注“海南好米”的品牌建设、科技创新、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例如,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合作,推动“海南好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慧 实习生吴琦)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