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顺蒙古族乡,有一个如诗如画的村落——乌兰图嘎村,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弥漫在每一寸土地上。多年来,乌兰图嘎村深度挖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与现代艺术在此激情碰撞、交相辉映,走出了一条独具本村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走进乌兰图嘎村,蓝白相间的建筑色调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村里干净整洁的道路旁,是充满蒙古族特色的围墙,上面绘着精美的传统图案,诉说着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在众多的文化元素中,王敬云的蒙古族馅饼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2020年,王敬云制作的蒙古族馅饼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荣誉背后,是跨越百余年的技艺传承。“乌兰图嘎村蒙古族馅饼制作技艺是清朝末年从喀喇沁旗迁徙而来的谢姓蒙古族人传承下来的,并和本地的蒙古族居民融合形成的一门独特的食品制作技艺,距今已有 130 年的历史。”王敬云介绍道。
作为传承人,王敬云自10岁起便跟着母亲学习制作技艺,至今已有50年。她精心挑选新鲜食材,经细致处理与调配,制成香气四溢的馅料,再通过娴熟手法将面团与馅料完美结合,制作出皮薄馅大、外焦里嫩的馅饼。如今,她以合作社为平台传承技艺,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独特美味,也让蒙古族文化借美食之口得以传播。
在乌兰图嘎村,除了令人回味无穷的非遗美食,村民王胜的绘画作品也为村庄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王胜便已起床开始作画。他告诉记者,“清晨的光线亮度恰到好处,利用那柔和的光线勾勒线条,能充分展现作品的立体之美。”王胜的油画融合了明亮色彩与浓厚质感,以家乡的蒙古族风情为主题,将村庄的美丽风光与民俗文化生动地呈现在画布之上。他的作品远销各地,不仅成为了村庄的文化名片,更为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依托独特的蒙古族文化,乌兰图嘎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围绕“吃、住、游”等旅游要素,精心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游客来到这里,既能品尝到美味的蒙古族馅饼,感受舌尖上的文化盛宴;又能欣赏到王胜等村民的艺术作品,领略艺术的独特魅力;还能深入体验蒙古族民俗文化,参与祭敖包等传统活动,观看蒙古族歌舞表演,全方位感受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村庄以蒙古族文化体验、亲子娱乐活动等项目为依托,致力于打造成为周边城市居民体验蒙古族文化、寻味乡愁记忆的休闲娱乐度假村,让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乌兰图嘎村的发展,是洮北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洮北区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而是成为了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是周边城市居民心驰神往的“诗与远方”。(洮北微报 记者 孙爽)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