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风,拂过白城市洮北区的田野与水塘,将丰收的序曲轻轻奏响。稻浪翻滚如鎏金织就的绸缎,水底鱼影灵动似穿梭的银梭,龙虾潜于泥间吐纳生机,鲈鱼跃出水面溅起碎玉般的水花……这片土地上,一场以“稻渔共生”与“特色水产”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正悄然深耕,用生态智慧重塑乡村产业肌理,铺展出血脉相连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东风乡的农场里,连片的稻穗沉甸甸地垂着,饱满的颗粒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每一株稻禾都在诉说着丰收的期盼。俯身细看,清澈的水田下藏着另一番热闹——成群的鱼儿摆尾游弋,时而啄食杂草,时而搅动泥水,将排泄物化作滋养稻禾的天然养料。这便是“稻护鱼、鱼肥田”的生态默契:鱼类替代了化肥农药,让稻米褪去化学残留的痕迹,酝酿出更纯粹的米香;水稻则为鱼类撑起天然屏障,提供安全的栖息之所。“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立体效益,在此刻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今年千顷稻田里,我们投了126万尾鱼苗,算下来鱼产量能有五六十万斤,光这一项收入就超300万元。”农场场长田柏图指尖划过金黄的稻穗,语气里满是对“生态红利”的珍视,“更难得的是,咱们的水稻口感更糯、香味更浓,拿到市场上根本不愁卖,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一截。”如今,洮北区19.34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田上,“稻+鱼”的和谐、“稻+蟹”的鲜活、“稻+虾”的灵动随处可见,土地不再是单一的耕作载体,而是迸发着多元价值的“聚宝盆”,让农民的腰包跟着稻穗一起鼓了起来。到保镇高平村的一隅,昔日长满芦苇、略显荒芜的洼地,如今因小龙虾的到来焕发新生。洮北区银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塘边,任立秋正弯腰查看虾笼,网兜里的“盱眙1号”小龙虾通体红亮,螯钳挥舞间满是活力。“今年第一次试养,投了5万尾苗,全程用鲜活小鱼和少量饲料喂,没加一点乱七八糟的东西。”百余天的日夜守护里,他看着小龙虾从指尖大小的苗种,长成肥硕的成品虾。当首批3000斤小龙虾被捕捞上岸时,按市场价核算,十几万元的收入让他难掩兴奋:“试养成功了,明年咱就扩大规模!这小龙虾技术门槛不高、长得又快,还能跟水稻种植错峰,土地和水都不浪费,真是条好路子!”这份成功,不仅是他个人的喜悦,更为全区特色水产养殖递上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洮北方案”。
镇南种羊场的崇光水产养殖种植家庭农场里,又是另一番丰收盛景。渔网从22亩鲈鱼塘中缓缓收起,肥美的鲈鱼在网中奋力腾跃,银灰色的鱼鳞反射着阳光,水花落在塘面,溅起一圈圈喜悦的涟漪。农场主张崇光站在塘边,看着满网的收获,眼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今年投了3.9万尾鲈鱼苗,预计能出2.4万斤,毛产值差不多30万!”谁能想到,如今的“养殖能手”,曾是水产行业的“门外汉”。“从选苗、投喂到病害防治,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天天来指导,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管水、怎么看鱼情,少走了太多弯路。”张崇光感慨道。如今,他的农场,成了科技赋能农业的鲜活样板,为全区水产养殖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点亮了方向。近年来,洮北区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航向,以政策为帆、技术为桨、市场为舵,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特色水产养殖从“零星试点”走向“规模集群”。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还要把‘立体生态循环农业’的文章做深做透,打造更多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农业样板,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让乡村的产业根基越扎越牢固。”从传统农耕的“单打独斗”,到现代农业的“多元共生”,洮北区正以特色产业为笔,蘸取秋阳下的稻黄与渔银,在广袤的沃野上细细描摹。每一寸水田都在诉说着生态与效益的共生故事,每一份收获都在见证着农民与土地的双向奔赴,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秋韵渐浓的时光里,徐徐铺展向更远的未来。(姚丹 于天慧 记者 徐文君)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