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堡社区,一座沉寂多年的闲置厂房轰鸣再起,社区通过盘活传统米线技艺、创新品牌运营,使濒临失传的乡村记忆蝶变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致富密码”,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日产3万包!老手艺的“重生”
品牌打造始于四堡社区的一次“抢救行动”。2021年,四堡社区党总支书记董降峰在走访中发现,村中曾名噪一时的米线厂因厂房拆迁、管理不善等问题停摆多年,但老员工们仍对传统手艺念念不忘。“不能让好东西断在我们手里!”董降峰牵头协调多方资源,重新注册“燕营巧妇”品牌。通过盘活3000平方米闲置厂房,社区引入标准化生产线,日均产能达3万包,昔日寂静的车间重新响起了机器轰鸣声。
米线制作需经浸泡、磨浆、蒸煮、晾晒等多道工序,全程手工把控。老员工董大姐告诉记者,“燕营巧妇”米线的核心在于对传统工艺的坚守。米浆需在竹制蒸笼中反复蒸制,确保米线Q弹爽滑;晾晒环节需根据天气调整时间,误差不超过半小时。
“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现在年轻人会的不多了。”董降峰介绍,在米线体验馆里,游客可亲手体验米线制作技艺,感受“舌尖上的乡愁”。
手艺变现,日子更甜
在销售端,“燕营巧妇”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线下,产品入驻徐州多家商超;线上,通过抖音、拼多多等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文旅定制礼盒更成为地方伴手礼“爆款”。“我们主打‘产地直发’,从生产到发货全链条把控,产地直发保证新鲜,复购率一直很高。”董降峰说。
米线厂红火了,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村民。包装车间内,60岁的董大姐与姐妹们熟练地包装米线:“现在月入三四千元,还能接孙子放学,两头不耽误!”目前,米线厂吸纳50余名村民就业,涵盖包装、质检、物流等岗位。社区居民李大爷说:“家门口上班,顾家、挣钱两不误,日子更有奔头了!”
米线厂由社区集体控股,除去成本和居民工资,利润作为集体收益,又反哺社区,形成了“产业兴、集体富、民生优”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董降峰透露,社区计划以米线产业为支点,延伸“米线+文旅”“米线+电商”链条,打造集生产、体验、研学于一体的乡村产业综合体。
正如董降峰所言:“我们要让米线香飘四方,更要让乡村振兴的故事传遍城乡。”未来,这碗承载着匠心与乡愁的米线,将继续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