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沂市时集镇白石村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示范区,种植大户陈思广站在田埂上通过手机APP轻点屏幕,成千上万个滴头同时开始工作。水肥一体化溶液正通过地下管网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系。
时集镇种植大户陈思广说:“现在正是玉米灌浆期,水肥需求量比较大。这套系统可以自动调节灌溉量与水肥配比,实现按需供水、精准施肥,水资源利用率可以提高30%以上。”
“传统净作玉米每亩约4500株,而我们打破了旧有的灌溉施肥模式,全田采用精准滴灌系统,真正实现‘密’与‘滴’的高效结合。”新沂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陈春江介绍,通过科学选择密植品种、优化种植模式,滴灌带被精准铺设在玉米小行内,水肥可有效覆盖两侧玉米根系。更关键的是,系统能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补充水肥,让肥料利用率从传统的30%提升至60%左右,极大降低了资源浪费。
这套被农户称为“智慧田保姆”的系统,不仅实现了精准滴灌,更是一位全天候的农情监测员。往年这个时候,农技人员需要天天往田里跑,如今通过物联网设备,一名技术员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农田,真正让农户从“被动防治”转变为“主动预防”。
“我们的滴灌系统特别智能!田间采用‘两行玉米四行大豆’的种植模式,行间都铺了滴灌带。大豆喜磷钾、玉米喜氮肥,现在只需在控制屏上操作,就能实现分开施肥,彻底告别了过去大水漫灌的粗放管理。”陈思广的话,道出了科技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改变。
在新沂市,这项“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主推技术”的智能滴灌模式已结出硕果,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在保证玉米亩产稳定在1200斤左右的基础上,每亩还能多增收一季约300斤大豆,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收益,今年这项新技术在当地推广面积已达4.7万亩,不仅在高产田实现高产再高产,在丘陵薄地等中低产田同样效果显著。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新沂市正通过“智慧田保姆”系统,将科技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在这片充满智慧的土地上,科技正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强支撑,书写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