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盘锦蟹农抓住投放蟹苗的大好时机,紧锣密鼓地启动了蟹苗投放稻田工作,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稻田里的水上“耕耘”。
在田忠河蟹养殖基地,盘锦田忠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忠把一袋子大眼幼体撒向刚刚插好秧的水田地。“这些看上去通体透明的河蟹幼苗就是大眼幼体,大概一斤有6-8万只,是河蟹最初期的样子,还长着小尾巴。养殖一年后和纽扣大小差不多,一般被叫做‘扣蟹’。冬天稻田地水浅怕冻,就放在过冬池里冬储。来年再放回稻田地饲养,等到了来年秋天,这些幼苗就能长成成蟹端上餐桌啦。”田忠介绍说,今年他的河蟹养殖基地继续采取大眼幼体和扣蟹混养模式,“每亩地投放扣蟹7斤、大眼幼体2.5两,360亩地共放了126斤大眼幼体、2520斤扣蟹。到稻田收割时,大眼幼体长大成扣蟹进行冬储,来年春天卖个好价钱。投放的扣蟹长成成蟹,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稻田养蟹面积97万亩,由于机械化插秧速度快,有效保障了蟹苗如期投放,为河蟹早脱壳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事稻蟹综合种养的农户,仅河蟹一项,每亩稻田就可以增加收入600-700元。”盘锦市河蟹协会会长张玉满说。
盘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晓波介绍说,“稻蟹”综合种养,稻田里养的蟹不仅可以捕食稻田内的水稻虫害,还可以起到松土、增加水中溶氧量的作用,同时河蟹的排泄物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肥力,提高水稻品质。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近年来,盘锦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河蟹产业作为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不断更新观念,提出把“稻田养蟹”变为“蟹田种稻”,由“大养蟹”到“养大蟹”,把“蟹争霸”提升为“蟹文化”。经过多年发展,探索出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盘锦模式”,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同步实现。
据介绍,2024年,盘锦全市河蟹养殖面积178万亩,河蟹产量7.58万吨,河蟹产业产值39.6亿元,盘锦河蟹品牌价值432.91亿元,河蟹养殖的稳步健康发展为盘锦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盘锦河蟹产业从一个试验项目开始,发展成为如今的朝阳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稻田蟹”和“蟹田稻”也成为盘锦蜚声全国的生态品牌,带动了从业人数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增长。目前,这一生态模式已经在盘锦实践发展了30多年,并推广至全国20余个省市。(辽宁日报记者 张霖)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