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光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学习经验。孙疆 摄
在粮交会盘锦分会场,主播在直播间售卖盘锦大米。本报特约记者 潘浩 摄
核心提示
7月13日至14日,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盘锦分会场暨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在盘锦红海滩湿地科学馆举办。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碱地柿子等特色农产品展位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从一粒稻种到米糠油,从散养河蟹到标准化养殖,从提篮小卖到流通全国……展会现场所展示的盘锦农业发展进阶历程,揭示了其建设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地的轨迹。
依托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盘锦培育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发力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向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进发,解锁农业增产增收的新密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排名全省前列。
善谋“粮”策 走出一条新“稻路”
盘锦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内,拥有盐碱性土壤、丰沛的辽河水资源、适宜的气候,水稻生长条件得天独厚,今年种植面积达166万亩,撑起全省1/4的水稻产量。盘锦大米连续多年雄踞全省农业区域品牌价值榜榜首,2024年,盘锦大米品牌价值达606.82亿元,再创新高。
新高背后,纯靠老天赏饭吃?非也!
从种稻谷、卖大米、塑品牌,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盘锦人善谋“粮”策,走出了一条新“稻路”。
且看稻谷如何上演“七十二变”——
7月15日,盘山县得胜街道三道村农户王国光正在稻田里查看稻株长势。“现在长势挺好,秋收时会有大型合作社、大米加工企业上门收购。”王国光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质稻种是高品质大米的基础。近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盐碱地所等育种单位培育出盐粳、红海滩系列等十余个优良水稻品种,大米颗粒如珠,蒸煮后松软饱满、清香滑爽、富有嚼劲。其中,“红海滩1号”荣获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优质产品金奖等多项殊荣。
稻谷变成大米,需经过一道道精细的加工工序。在稻盛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机器轰鸣,金黄的稻谷从输送带上倾泻而下,经过清理、砻谷、碾米等多道工序,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公司生产厂长詹多先说:“我们严格控制加工精度,在保证大米口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营养成分。”
好大米,也要好包装才能更引人注意。在盘锦伟华俊赫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印刷机、制袋机高速运转,一张张塑料薄膜经过印刷、复合、制袋等工序,变成大米包装袋。公司总经理贾俊江告诉记者,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不同规格、图案的包装,既保证密封性,又突出产品特色,让盘锦大米在货架上更具辨识度。
稻谷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益海嘉里盘锦企业群开创的“水稻循环经济全产业链”模式将稻米价值“吃干榨净”:米糠榨油增加了食用油供应,稻壳燃烧用于发电和供热,稻壳灰还能提取白炭黑变身轮胎原料,既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从种子、耕地、管护、加工、储备、节约6个环节发力,实现优地、优种、优育、优收、优储、优销等,小稻谷撬动了大产业。
如今,盘锦拥有稻谷仓储、物流、贸易、加工类企业19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9家,带动撑起盘锦稻谷全产业链。以盘锦稻谷为主题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民宿经济等乡村经济如火如荼,拓展了稻谷产业链的侧翼,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
2024年,盘锦市稻谷全产业链产值达105亿元,水稻加工处理能力550万吨,盘锦稻谷全产业链重点链被列入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名单。
模式首创 风吹稻香河蟹肥
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盘锦分会场暨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上,盘锦“稻蟹共生”模式备受瞩目。
看着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感慨万千。30多年前,作为盘锦稻田养蟹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的一次试验催生了一个农业新概念,带火了一个大产业。
1984年,李晓东被分配到大洼县(今大洼区)水产养殖公司工作,1990年担任荣兴农场河蟹开发增殖站站长后成功培育出蟹苗,使盘锦成了闻名遐迩的河蟹苗种基地,也点燃了当地农民养蟹的热情。
可养殖河蟹的淡水池塘有限,怎么才能使更多的人成为养蟹户呢?
1991年,李晓东在稻田间溜达时突发奇想:“能不能在稻田里养殖河蟹?”恰好荣兴乡斗沟子村村民李宝奇也有此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在李宝奇家4亩稻田投放4斤蟹苗,当年产出河蟹600公斤,盈利1万多元。
初战告捷,还有了意外收获:稻蟹共生,河蟹对稻田环境起到“监控作用”,能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病虫害,其粪便还能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形成一条完整的生物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生产优质生态稻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稻田养蟹大规模推广后,实现了“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每亩稻田仅河蟹就能为农户增收600元至700元,而蟹田稻米因生态种植身价倍增,实现了“1+1>2”的经济效应。这一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和水产专家的充分肯定,并作为首推稻田渔业模式在全国推广。
随着养蟹队伍不断壮大,为提升盘锦河蟹的品牌价值,盘锦市积极倡导河蟹地方标准制定,对盘锦河蟹各项特征进行了规定,增加了肥满度、活力、品相等分级指标,并配套发布6项河蟹繁育养殖系列标准,实现了稻蟹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并整合了全市河蟹品牌,统一注册了“盘锦河蟹”商标。通过推进创建“辽宁省河蟹产业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品牌知名度再提升、产业链条再延伸,盘锦河蟹走向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稻蟹之乡”。
今天,盘锦河蟹产业已形成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加工流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河蟹养殖面积达190万亩。其中,稻蟹共生养殖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蟹农近3万户,带动12万余人就业。“盘锦河蟹”品牌价值逐年提升,2024年达到432.91亿元,位居辽宁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二,“中国稻蟹之乡”的招牌越擦越亮。
产业融通 深耕现代大农业
顶着炎炎烈日,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二期项目进展迅速,可望10月竣工。
与二期项目一路之隔的东北新发地一期项目投入运营以来,每天三四千台交易车辆汇集在市场内,将盘锦乃至辽宁的农产品输往全国,将国内外鲜品送上东北人餐桌。
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副总经理徐璐说:“二期项目与一期项目联动运营后,将推动盘锦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业迈上新台阶,预计可实现年交易量550万吨,扶持农户300余万户。”
这条供应链是盘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以其农产品物流枢纽的集散效应,依托大基地,串联大产业,为盘锦打造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地再添羽翼。
2024年以来,盘锦市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出台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的三年行动方案,培育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加快建设稻蟹共生、苇田渔业、海洋牧场3个百万亩生产基地,粳稻、大豆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新发地区域农产品、中国北方河蟹两个百亿级集散地,积极构建“322”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体系。
以精致农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盘锦现代化大农业方兴未艾。
在百万亩稻蟹共生基地建设中,盘锦市持续推广“红海滩1号”水稻、“光合1号”河蟹等优质品种,叫响“中国稻蟹之乡”品牌,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稻蟹共生种养基地。
建设百万亩苇田渔业基地,盘锦市挖掘辽河口湿地生态价值,持续提高苇田渔业效益,苇田渔业总产量达到1.1万余吨。
建设百万亩海洋牧场,盘锦市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陆海统筹,向海洋要食物,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实施人工鱼礁投放和增殖放流,建成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力打造辽东湾北部“蓝色粮仓”。
利用盘锦港“北粮南运”物流大通道关键节点优势,粳稻和大豆产业集群正加速建设,稻谷全产业链、大豆产业链产值分别实现105亿元、145亿元。
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已形成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日均交易量可达5000吨,年交易额145亿元,成为东北地区重要农产品物流枢纽。
盘山县胡家河蟹市场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河蟹人工养殖最早、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市场交易量最大、带动能力最强的河蟹交易市场,平均日交易量15万公斤以上,年交易量超10万吨,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
立足资源禀赋,挖掘特色农产品潜力,推广绿色种养模式,产业“接二连三”,盘锦穿珠成链,现代化大农业之路越走越稳!(辽宁日报记者 王刚)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