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向“新”而行 以决胜之姿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本溪县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创新思维“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融合发展,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胜势”,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破旧立新,组织联建优化区位体系。着眼当前和长远统筹,实施枫乡“三线”党建示范带创建。依托县内三条主干道路的辐射优势,精选19个骨干典型村,按照“一点一特色、一带一主题”思路穿点成带,将党建示范、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人才培育等有机融合,集中资源和精力,利用3-5年时间打造党建引领发展先行带、党建融合创新示范带、党建推进提升试验带,努力建成党建领航、试航的综合示范矩阵。实施村党组织帮带提升计划,发挥各乡镇中心村示范带动优势,结对帮带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全县4个软弱涣散村得到全面整顿提升,新增省级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1个。将农村党建工作纳入党建“项目化”管理,通过村党组织领题攻坚、乡镇党组织推动实施、县委组织部验收补贴等方式,一次性解决办公场所设施老旧、面积不达标、冬季取暖等问题,为村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平台支撑和阵地保障。
融合创新,因地制宜驱动产业发展。牢牢抓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引擎,深化“党群共同致富”活动,聚焦解决责任区产业项目选择难题,汇总高花青素玉米、刺嫩芽、白芸豆等特色产业和农耕酵素技术,编制《产业致富小红书》发放至643个党群共富责任区,推动1960名党员同1.1万户群众结对致富发展产业。立足生态优势,把收益相对稳定的红松种植项目作为实现“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的重要支柱,印发《关于鼓励全县发展红松种植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采取村集体自主经营、镇村合作经营、村集体和国有林场合作经营三种模式,发展红松种植产业6708亩,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把“特”字贯穿到发展乡村产业的全过程,采取电商直播、产品展销、品牌宣传等多项措施,讲好连山关刺五加、高官香菇、清河城酸菜等特色农产品故事,赋予乡村产业更多文化内涵、绿色特质,推动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提升,打造“一品带一方”的产业发展新赛道。
赋能育新,集聚人才筑牢硬核支撑。建立农村域外人才“信息库”,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联络方式,动态管理274名农村域外人才,通过政策吸引、机制创新,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务工能人等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深入开展“归雁行动”,选聘35周岁以下优秀本乡本土大学生、退役军人回村任职,并结合年度考核结果发放绩效。目前,共47名“归雁”进入村“两委”,其中3名实现“一肩挑”,不断放大青年返乡的辐射效应。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依托村(社区)干部学院、“书记讲堂”等载体,组织开展培训班5期,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党性修养。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行动,采取实地观摩、交叉互检的形式开展多镇党委、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练兵”,从产业发展、致富带富、乡村治理、环境宜居等方面选树典型7个,打造了一支“复合型”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