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刺嫩芽刚摘下来水灵得很,可放不了两天就打蔫,咋能多存几天?”在广一山野菜种植合作社的加工车间,负责人指着分拣好的山野菜,向志愿者们倒出“保鲜愁”。师生俯身查看原料品质,结合食品保鲜专业知识,现场演示低温储存与真空包装的操作要点。
榆红家庭农场的赤松茸大棚里,农户正为菌棒出现的杂菌污染犯难。志愿者蹲在菌床边仔细观察,用“土话”解释微生物生长规律:“就像给大棚‘通风洗澡’,控制好温湿度,杂菌就没了生存空间。”他们结合轮作消毒、环境调控的综合方案,画了张简易操作流程图,让农户一看就懂。而在绿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关于细辛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的座谈从午后持续到日暮,师生们把植保技术拆解成“播种时要注意啥、发病前咋预防”的实用问答,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慢慢扎根。
除了破解眼前的技术难题,师生还带来了“智慧农业”新点子。从土壤墒情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到通过手机APP远程观察作物生长情况的小技巧,这些“科技范儿”的尝试,让农户们眼前一亮:“原来种地还能这么新潮!”高校实验室里的理论,就这样变成了田间地头的实践指南,实实在在帮着提升种植效率与产品质量。
“把课堂搬到田埂上,学生们学得更扎实,农户们也得了实惠。”沈阳工学院带队教师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意义。据统计,此次活动中,志愿者完成技术指导8场次,收集产业发展建议20余条,为4家合作社量身定制了技术优化方案。这种“地方得发展、学生长本领”的双赢模式,正是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的赋能,更需要人才的接力。此次科技助农行动,是沈阳工学院学子服务地方的一次暖心实践,也是校地资源互通的有益探索。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地方的合作,让“智囊团”常下乡、科技服务不断线,通过长期帮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式,让更多科技成果在乡土间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记者 : 陈琳琳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