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齐家营子属于典型丘陵区,自古以来靠天吃饭,村民生活很困难,属于国家级贫困村,全村共有8个村民组,535户,1750口人,贫困户56户,贫困人口198人。如何有效破解齐家营子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问题,这是自翁景奎2015年6月担任村委会主任以来,专心专注思考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他起早贪黑不怕疲劳,拔掉穷根走向共同富裕的工作主攻方向。他在村“三委”班子会上说,“咱们村条件差、贫困人口多,咱们就得要抓住发展机遇,在发展壮大林果、棚室蔬菜这方面,要做好文章,让全村所有的贫困人口一个都不能少地全部脱贫,让他们也过上丰衣足食、生活富裕的好日子。”
话好说,事难办。翁景奎深知自己作为村主任,带领村民致富是自己的职责,肩膀上的责任重大。他不服软不怵硬,撸起袖子加油干。他走村串户与农民交谈,了解情况,走访村民代表、组长、党员骨干、种养大户、困难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意,足迹踏遍全村每个角落。利用晚上时间,分片组织召开民情恳谈会,集中倾听群众呼声,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及时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在实地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种林果、搞养殖,扣大棚、兴旅游,拔穷根、促脱贫”的经济发展思路。翁景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理顺了工作思路,在扶贫攻坚上创新了工作方法,在他和村“三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往日里穷得叮当乱响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以林果和蔬菜双发展、双提高、双增收的富裕村。他带头在南山栽植寒富、新品红等果树经济林10亩,村民主动参与,全村果树种植户达150户。他积极向上级争取配套项目,打配机电井27眼,修蓄水池3个,埋设输水管道1.57万延长米。目前全村经济林面积达2100亩,进入盛果期500亩。翁景奎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探寻出一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不平凡之路。
2015年,他参加了镇政府组织的外出考察,先后去河北、凌源、元宝山、一肯中等设施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学习,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和启发。于是,他又选择了发展设施农业这条致富路。可是想依靠大棚致富,哪有那么简单,万事开头难,当时本村还没有人搞设施农业。缺资金,靠亲戚朋友筹借,向信贷部门申请借款。缺技术,他买回来很多设施农业方面的书,仔细研读。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虚心向技术员请教,细心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经验。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热心,他带头建起了2个日光温室大棚,当年收益1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发展设施农业小区4处1200亩,99户菜农建设大棚105个。为了促进产业化经营,他带头注册成立了宁城县鸿福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45万元,土地流转3000亩。
齐家营子村棚室蔬菜红红火火地搞了起来,市场销售问题摆上议事日程。翁景奎在2016年,经过多方联系,他与北京客商达成协议,在村委会东侧建设1处占地1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内设蔬菜分拣包装车间,兼有收购销售、蔬菜保鲜、包装加工、合作办公等功能,解决当地300人就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骄人的工作业绩是靠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实干出来的。曾经的贫困户闫峰,如今已经成为富裕户,他想起翁景奎主任手把手教他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产业促脱贫,显得特别感动,无限感慨的说:“翁主任这个人,太实在了,真心实意地帮着我们脱贫致富,要是没有他拽着我干,哪有现在的好日子啊。”通过传帮带,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动发展果树经济林、设施农业、养殖业等富民产业,2016年,有40户142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正因为翁景奎在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工程上成绩突出,得到了村民的拥护,也得到了党政领导的肯定。2017年5月,翁景奎被县总工会授予“宁城县五一劳动奖章”光荣称号。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不光是翁景奎开“三委”班子会上的一句口号,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自发的把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当成履职尽责的一个工作标准和带领全村实现精准脱贫致富的一个梦想。他践行着一名中共党员的公仆情怀,坚守村委会主任的工作责任,无私奉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他的带领下,齐家营子村脱贫攻坚的道路越走越宽,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