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内蒙古赤峰市克旗委组织部统一安排,结合克旗红山子乡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为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农牧林家乐,达到以点带面引领更多农牧户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来,实现重点旅游开发区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特色旅游发展区域亮点鲜明吸引力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思路具体明确、旅游发展模式符合实际创新运营的目标,形成旅游致富、群众参与、政府引导的良好局面,5月6日-5月13日,红山子乡8户农家乐业主,赴6省7地,采取实地观摩、品牌农家乐体验、与当地负责同志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乡村旅游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期寻找差距知悉不足、补齐短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力提档。
先进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优点
发展模式新颖实际。一是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北京柳沟围绕“豆腐”做文章,豆腐作坊成为了体验基地,豆汁、各类豆制品成为招牌,豆腐宴是慕名至此务必品尝的美食。小豆腐赢得了“乡宴”的大品牌,柳沟旅游服务业以此赢得青睐。北京洼里人家主打亲子园地,从秋千、滑梯到真人CS、旋转木马等娱乐设施,从陶瓷手工、竹器手工到瓜果采摘、家畜饲喂等各式亲子体验,从水上娱乐项目到攀岩、高空索道等空中娱乐项目,洼里人家借此留住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广大客源。河北小堤村是远近闻名的“冶铁作坊”,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借助成规模的枣林,着力打造“枣”文化。河南郝堂村主打“乡恋、乡味”,原有村落在改造过程中尽可能维持原貌,以此为基础进行美化净化,依托青山绿水,把山、水、人家装扮的古典素雅,休闲至此的游客能感受到别样的安静。安徽三瓜公社是颇具现代气息的新农村建设典型,耗资5亿元打造的民宿民宅,将科技藏于精致的古屋中,将年代感绘制在细节上,让人不经意就能感受到这个村庄要告诉你的“秘密”。山东中郝峪村主打“村儿里文化”,使人一入村就有宾至如归、回到老家的感觉,从各庄户的命名到服务的贴心都可见一斑。天津郭家沟毗邻景区,作为景区集散地,该村以休闲接待为主,建筑上仿效徽派建筑,又兼顾北方建筑特点,一体式风格令人眼前一亮。二是经营统一、人人受惠。柳沟、小堤村、中郝峪村、郭家沟均采用“排号分配”制,各接待户依号接待游客,每户接待户可实现利益均分。洼里人家、三瓜公社当地百姓多整体搬迁出村,以上2地采取公司运营模式,百姓在享受分红的同时还可到该公司打工,提高收入。中郝峪村也采用公司统一经营模式,但村“两委”在公司中影响较大,当地百姓人人入股、人人分红,2017年公司营收2600万元,人均分红3.8万元。
群众观念转变较快。一是经济收入带动转变。以上7地旅游村庄占地面积较小,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少,依靠农业致富难度较大。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当地部分百姓赚得可观收入,其他百姓观念随之转变,形成了家家搞旅游、户户能接待的旅游服务业发展新局面。二是整体规划刺激转变。以上7地旅游基础设施、房舍、娱乐设施建设等均遵从整体规划,与拆迁搬迁相比难度更大。中郝峪村在旅游发展中,连续10年分3批次,才将100余户村民全部吸纳到旅游服务业中来;小堤村截止目前,仍有部分农户未参与到旅游业中来,但随着本村旅游业的不断兴旺、规划建设的逐步提速,可期这部分群众也将很快转变发展思路。三是村“两委”引领转变。以上7地旅游业发展中,村“两委”成员均转变在先、认识到位、引领在前。在小堤村、郝堂村、中郝峪村与当地村“两委”成员座谈交流中发现,村“两委”成员的发展思路是转变较早的、耐心细致的解释劝导工作是他们负责的,先试先行的“脚印”是他们趟出来的。因此,只有让百姓最信任的村“两委”引领转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才能在本村稳稳落地。
区位优势抓住客源。柳沟、洼里人家距离北京市区极近,背靠北京这个庞大市场它们发挥自身特色,吸引特定客源,虽均以休闲游为主,但侧重不同、客流不同。郭家沟依托景区,守住天津旅游市场,突出餐饮服务、休闲观光。小堤村、郝堂村位于所在市区近郊,针对城区客源,主推乡村文化,抓住节假日时间重点做好短途自驾游服务。中郝峪村发展乡村旅游较早,且经营模式和理念始终走在乡村旅游前列,慕名至此的客人较多,为了更好地留住客源,在坚持加强旅游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三瓜公社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通过“互联网+”模式,搭建土特产电商平台,目前三瓜公社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物流集散地。
专业人才梯队完善。一是规划设计人才创建蓝图。旅游资源再富集的村庄、历史传承再久远的村落,如果不经过打磨都无法直接服务游客。以上7地均聘请了专业设计公司或设计人才对村庄建设、旅游设施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同时,在已经建成的基础上,仍不断创新发展。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较早且名声在外的中郝峪村,还是开发不久的洼里人家、三瓜公社,均保持建设不停、规划不断。利用盈利始终加强旅游设施建设,保证年年有新貌、时时在进步。二是旅游专业人才保障发展。如果说规划设计人才是“面子”上的工程,那么旅游专业人才就是“里子”上的工程。旅游发展必须内外兼修,才能确保不走歪路。以上7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均有旅游专业人才这个“智囊团”引路。三是经营管理人才放大效益。以上7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都聘请了专业经营管理团队对旅游产业进行规范化管理。村“两委”代表百姓与该团队共同管理。其中,三瓜公社、中郝峪村完全委托公司运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文化内涵贯穿全局。一是尊重历史传承。小堤村的“枣”文化起源于距今700余年仍健硕生长的一片枣林,枣制品成为了该村一张旅游名片。如何把枣做出文化呢?直观感觉上在走进村庄时就能看到枣树、枣木陈设,亲身体验上能品尝枣汁、枣糕,枣文化已经与当地生活习俗融为一体,使该村深深印上枣的影子。小堤村同时也保留并点缀着其他历史传承的文化,如冶铁文化等。洼里人家的博物馆,详细记录了该村的发展蜕变、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着重讲述了该村的变迁史和发展史,并将每一处规划建设的原委讲清道明,使人游览中不自觉就能体会到建设之初的不容易。二是创建品牌文化。郝堂村曾诞生过两位著名作家,走进郝堂村必然要到郝堂村图书馆去坐一坐、看一看。在图书馆里不仅有这两位作家作品的陈列,还有现在的郝堂村人写下的家长里短、山水柔情,这些书籍给了我们一个直观印象,就是郝堂村文化底蕴深厚。
红山子乡旅游业与先进地区发展存在差距
各环节间缺合力。我乡乡村旅游发展依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乡旅游办未能与其他站所形成有效衔接。各村旅游事业发展速度不均衡,各村旅游信息衔接不畅、资源共享率低。全乡旅游业发展市场化定位不清晰,市场竞争力较弱。
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全乡旅游区间范围内,无一处保障WiFi全覆盖,部分地区存在信号盲区,绝大部分地区缺少旅游公厕、旅游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旅游标识牌系统尚未开工建设。重要景点景区缺少游客接待中心等休憩场所。农(渔)家乐接待能力有限。旅游线路路况较差,事故应急救援存在风险。沿途加油站、救援服务、厕所、餐饮等服务设施不足。
文化挖掘不深入。红山子乡的红色文化、历史典故、故事传说极为丰富,但是没有编纂归纳出系统性的文化脉络,甚至口口相传的故事越来越少。各旅游接待户装饰简单,没有文化氛围。红山子乡的乡村旅游依然以摄影、餐饮接待为主,使各旅游景点缺乏文化竞争力,缺少使人流连忘返的文化内涵。
品牌影响需提升。红山子乡旅游品牌影响力不够,作为西拉沐沦大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子乡没有把优势旅游资源宣传出去,没有系统性地对外宣传推介。
红山子乡乡村旅游业发展探索
产业融合,实现共赢。以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为目标,实践“为游而种、为游而养、为游而加、为游而销”发展理念,走适度开发、乡村旅游、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推动全乡农牧业与旅游业快速融合的“三万四千”工程有序展开,推动全乡农牧业与旅游业深入融合的“四大产业扶贫园区”加紧建设。截至目前,全乡优质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经济林100亩,西瓜、香瓜2500亩,中草药1000亩,景观农业500亩,加工销售山野菜500吨,2017年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400万元。
创建品牌,全面发展。辖区内龙口漂流景区顺利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成功举办克旗第十届冬季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的“首届白家窝铺全国雪地摩托大赛”、以“又见山里红”为主题的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以“金秋梦?坝上最美天太永”为主题的摄影文化节。福盛号村被授予赤峰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小微产业循环试验区”在福盛号村老号子店组成功运行。蛤蟆坝摄影基地、龙口漂流、老号子店及天太永乡村旅游等旅游品牌成功打响,两部纪实专题片《又是瓜果飘香季 再续乡村旅游情》、《金秋天太永 又见山里红》在赤峰电视台播出,地区知名度、旅游品牌形象明显提升。目前,共发展农(牧、林、渔)家乐41家,筹建旅游协会2个,规范化运营跑马场1处。2017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50万元。
绿色引资,加强建设。招商引资方面,以“绿色”招商引资推动绿色项目落地。2017年,共储备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3个,吸引回乡创业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1个,累计引进资金3988万元。其中,旅游服务业1600万元,特色种植业2388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3万元。储备冬季旅游服务项目1个,预计投资5000万元。天太永村永义城组的民宿度假村项目预计投资1600万元,完成投资302万元;“万亩花海”项目的两个子项目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西拉沐沦‘大峡谷’主题景区——花海”项目预计投资6050万元,完成投资2466万元;回乡创业菌种种植项目预计投资300万元,完成投资138万元。这一批绿色项目的落地,促进了全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引领带动地区发展效果明显。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抢抓工期,保证质量,圆满完成投资471.6万元的异地搬迁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00万元的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36.2万元的惠及49户群众的危房改造工程;“三万四千”工程中,完成万亩优质牧草基地、万亩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完成万亩观光药材基地建设1000亩、完成千亩林果采摘园建设800亩,完成千亩瓜园、千亩垂钓园、千亩有机作物基地建设;“四大产业扶贫园区”项目中,完成投资108万元的旅游扶贫产业园项目,完成投资100万元的林果扶贫产业园项目,完成投资100万元的农畜产品加工扶贫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山野菜加工扶贫产业园调研规划工作。
加快红山子乡乡村旅游业发展
规划先行,点线发展带动全域发展。以全市旅游“三步走”战略、全旗旅游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全乡旅游开发实际情况为依据,实施旅游品牌化战略。福盛号村围绕龙口漂流、千亩瓜园,开展以体验娱乐为主的水上运动、瓜果采摘、垂钓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和旅游餐饮,全力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渔家乐,重点打造以老号子店为中心,距离经棚镇最近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村;永合村以林果产业扶贫园为中心,打造“生态宜居”村庄;大浩来图村利用通联全乡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强旅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全乡旅游接待疏散服务中心;双合旺村、小浩来图村充分利用林区的资源优势,着力建设林家乐,与打造千亩有机作物基地相结合,开展山野菜采摘和生态农业观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项目;依托绝美的自然风光和宁静宜人的乡土环境,加强对外推介和宣传,打造研学创作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天太永村借助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和蛤蟆坝摄影基地的知名度、美誉度,集中连片打造综合景区,使天太永村成为全景全业的四季旅游新村。
创新思路,借鉴经验兼顾因地制宜。学习旅游先进地区“抱团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福盛号村老号子店组“小微产业循环试验区”为重点试验对象,让百姓看到旅游业发展的可观收益,能够主动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来。乡旅游办对老号子店组进行再摸底、再动员,村“两委”协助做好百姓的思想工作。“小微产业循环区”成功运营并保障百姓收益后,可以此为基础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并在有条件的村组推广,最终从一组到一村到全乡实现旅游服务业“抱团式”发展。
文化保障,乡村旅游赋予文化内涵。以久负盛名的红色革命基地为基础,以流传在山里乡间的民俗传说为依据,启动红山子乡挖掘和整理红色革命故事及民俗传说专题行动,为各景区、景点添加人文情怀,为全乡全域旅游的文化品牌注入生机。同时,利用8处文化广场、6处党建阵地、2处文化长廊,集中展现红山子旅游新风貌。抓住在福盛号村投资40余万元建设文化剧院的有利契机,实现与中泰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旅游企业的良性链接,在全乡形成文化剧院、文化广场、党建阵地共同讲好旅游文化,讲好红山子故事的浓郁氛围。
加强营销,拓展市场保证群众受益。推动旅游品牌建设,继续办好乡村旅游文化节、摄影文化节、冬季旅游节和年俗文化节,鼓励支持群众自发组织承办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推介,不断提升“红山子”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