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大力滩村的一处共享菜园里,“田园管家”曹礼春正为客商认领的菜畦搭起遮阳网。“我帮别人代种代收,每天能挣150元。这多亏了镇、村鼓励大家搞‘五小经济’,让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曹礼春说。
曹礼春说的“五小经济”,指的是大力滩村近年来创新探索的“小课堂、小菜园、小饭桌、小果园、小院落”的“五小经济”模式,即通过盘活房前屋后闲置资源,精心培育各具特色的庭院“小经济”,走出一条既有“颜值”也有“价值”的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共生发展之路,推动实现人居环境提质、特色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增收、乡村和谐共治的多方共赢。
今年初,大力滩村党支部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会一课”搬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张作海家的院坝,会议主题是党支部如何引领发展庭院经济。最后,大力滩村村委会集思广益,确定了以农家庭院为中心的“五小经济”发展模式。村上组建了“五小经济”党员攻坚队,动员群众发展“五小经济”。
“这活儿我能干,我报名。”当大力滩村村委会为村民描绘“五小经济”发展蓝图时,大力滩村村民罗玉芳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小饭桌”开张以来,罗玉芳月均增收超3000元,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的腊肉、干菜销售。
整合资源,让“小菜园”联网成链,形成规模供应;把“小饭桌”打造为特色餐饮联盟,提升品牌影响力;让“小课堂”持续培育本土农技专家和乡村治理人才……“五小经济”为大力滩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奏响了一曲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乐章。
“五小经济”在大力滩村的发展进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今年初夏,一条产业路的修建卡在了大力滩村村民老冯家的院墙外。面对僵局,张作海没有急躁。他和党员、村民代表搬来板凳,就在纠纷现场,召开了一场露天“板凳会”。
“老哥,路通了,你家的果子出山快,每斤运费能省好几毛钱。”“游客车能开进来,你这院子搞个农家乐、卖点土特产,不是更好?”在场人员你一言我一语,掰着指头给老冯算经济账、长远账。
真诚的话语、清晰的远景,让老冯最终表态:“行,我拆。”这场“板凳会”,不仅让产业路顺利延伸进深山,还成为村党支部密切联系群众、化解基层矛盾的典范。
“找准像‘五小经济’这样接地气、能落地的‘小切口’,同样能撬动乡村的‘大发展’。”城关镇党委书记甘贻松说,大力滩村的实践证明,“五小经济”盘活了房前屋后的闲置资源,激活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培育了家门口的增收产业,有效防止了返贫,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城关镇党委敏锐捕捉到大力滩村“五小经济”模式的示范价值,将其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全镇铺开。紫阳县也在全县有条件的镇、村广泛推广这一经验。
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还有许多乡村也像大力滩村一样,鼓励引导群众利用庭院发展特色产业,全力发展庭院经济,让农村“方寸闲地”增收又增绿。
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支持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等。庭院经济正以“低门槛、小体量、灵活化”的特性,汇聚成驱动陕西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