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新集村的葡萄长廊边,一派繁忙景象:泾阳来的客商早早支起摊点,果农们穿梭在藤蔓间,采摘、分拣、装箱,汗珠子顺着脸颊滚落,却掩不住满脸的丰收喜悦。
“开园头一天,1斤3块5,能卖3000多斤。”63岁的果农陈麦浩盘算着自家4亩园子的收成,笑容灿烂,“我种葡萄十年了,明年打算建设避雨棚,旱了能浇,也能避雨,增收更稳当。”
新集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了对子”,专家带来的“高V形架”和“连棚避雨栽培”技术,成了果农们的“法宝”。“这就像给葡萄藤搭了个舒服的‘家’。”村主任陈冬强指着整齐的藤架解释,“V形架让葡萄叶片能更好的吸收阳光,通风透气,病害就少;遇上连阴雨,避雨棚一遮,果子不裂不烂,品质有保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宗勤是村里的常客,田间地头“传经送宝”,让大伙儿心里越来越有底。以前追求高产,一亩能收七八千斤,现在村里引导大家“控产提质”,把亩产稳定在2500公斤上下。“果子少了,个头大了,味道更甜了,价格反而上去了。以前每斤1.5元,现在4元。”陈冬强说。同时,推广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葡萄品质更上一层楼,成了响当当的“杨陵葡萄”地标产品。
好葡萄不愁卖。来自泾阳的刘老板已经是第6年来新集村收购葡萄了:“去年拉了30万斤,今年计划收50万斤。杨陵葡萄在市场品牌知名度高。”地头直接批发,省去中间环节,果农的“钱袋子”更鼓了。
增收的路子,还在不断拓宽。村里成立了杨凌葡鑫生态农业公司,不光卖葡萄,还把种葡萄的“手艺”变成了产业——育苗、输出技术,带动周边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新集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技术“源头”。
更让果农们安心的是村头新建的气调冷库。“现在一线城市运输路途远,客商收购后第一时间入库打冷,瞅准行情再出手,客商配套设施也齐全,果农价格也卖上去了,利润很可观。”陈冬强高兴地说。村集体10亩地的葡萄产业示范园,引进了13个新品种,不仅是个“样板间”,更是村集体经济的“聚宝盆”,每年稳稳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
如今,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2200亩葡萄园联农带农700多户,小葡萄真正成了村民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