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太岳山到燕山,我省多样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优质多样的特色农产品,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这些“老”特产到“大同的黄花霍州的馍”这些“新”特产,“特”“优”农产品始终是山西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明确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这一重要指示,为三晋农业发展点亮前路、锚定方向。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全面部署,坚定不移推进“特”“优”战略,让这片古老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立足资源 挖掘潜力
“特”“优”根基深厚如磐
金秋9月,太行山上的中药材逐渐进入成熟季节。在平顺县玉峡关镇黑虎村,漫山遍野的潞党参、连翘随山势起伏,山风裹挟着阵阵药香扑面而来。“我们是闻着潞党参的味儿长大的。”村民马的财说。
平顺县不仅是潞党参的原生境保护区,更是党参的宗源产地,拥有不可复制的自然种植条件。山西中医药资源禀赋深厚,素有“北药宝库”美誉,黄芪、党参、连翘等十大晋药资源优势显著,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600万亩,位居全国第四,在我国中医药产业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山西的农业,扎根于独特的风土地貌与气候密码之中。太行与吕梁两山环抱,形成天然生态屏障,千沟万壑藏珍纳宝——远志、连翘等道地中药材产量全国领先;黄土高原矿物质丰富的土壤,孕育出品质出众的杂粮,阳泉富硒小米色泽金黄、味醇香浓;显著昼夜温差和充足日照,催生了清徐葡萄、隰县玉露香梨、阳高杏等一批甜蜜果实。每一味特产,都蕴藏着山西独特的山水基因。
基于多样的资源底色,山西省委、省政府依势而谋,绘就了“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的农业产业新版图。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如明珠镶嵌,依托杂粮、水果、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推动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全链整合。
运城深耕苹果与预制菜产业,朔州打造玉米、杂粮、肉羊等六大优质基地,阳泉设立千万元富硒产业资金,聚力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在全省一盘棋的统筹下,各地因地制宜、各展其长,“特”“优”农业正在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抽枝散叶。
深耕转 化链上发力
“特”“优”动能澎湃如潮
产业要发展,关键在转化,出路在链条。
曾经,平顺县黑虎村村民种植潞党参“靠天吃饭”,收益只能“按斤卖”,有限的产出难以带来可观收入。村党总支书记马君君说,如今,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黑虎村依托当地潞党参这一珍贵资源,构建起“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经过精细化培育与品牌化运营,潞党参从原本只能“按斤卖”的普通“土货”,摇身一变成为“按根卖”“按克卖”的高附加值商品,精品潞党参一根甚至能卖上万元。资源禀赋真正转化为了产业优势和经济价值。
无独有偶,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探索出了独特的增值路径。走进该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黄花酱、黄花脆、黄花饼乃至黄花啤酒等一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我们通过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研发黄酮富集技术,让每斤黄花的附加值提高了3倍以上。”公司董事长贾启介绍。他们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千余户农民参与种植,有力推动了黄花从田间到车间、从农产品到商品的价值跃升。
像这样的龙头企业,正在成为山西“特”“优”农业链式发展的强劲引擎。近年来,山西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的矩阵体系,安排专项贴息资金,支持联合体培育与市场开拓。截至2024年底,全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068家,营业收入3620亿元,家庭农场5.9万家、农民合作社8.3万个,主体矩阵日益强大,为产业链延伸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山西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和交叉融合,打造了万荣苹果、隰县玉露香梨、云州黄花等一批代表性产业集群,建设了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4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通过农产品加工促进、冷链设施建设、新业态培育“三大行动”,山西正跳出“原字号”“初加工”的传统路径,向标准化、集群化、高附加值不断迈进。
品牌引领 “香”誉天下
“特”“优”成效灿烂如星
在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的富硒谷子种植基地,秋风拂过,成片的谷穗饱满低垂,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的到来。这里孕育的“九州香”富硒小米,不仅荣获山西省功能农产品知名品牌,更是频频亮相第八届中国(山西)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阳泉富硒农产品北京发布会等重要场合,成为富硒产业中备受瞩目的“明星产品”,还斩获了中国首届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名优硒产品”称号。
“我们的小米颗粒圆润、色泽金黄,熬出的米油浓厚、汤感黏糯,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山西九州香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云章语气中充满自豪,“自从获得富硒认证以来,‘九州香’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现在一盒2公斤装的富硒小米可以卖到88元,价格较普通小米翻了几番,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
凭借“富硒”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九州香”小米不仅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也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完成了从传统农产品到高端“黄金米”的华丽转身。
如今,“晋字号”农产品声名鹊起,凭借品质与特色赢得广泛认可——“小杂粮王国”名副其实,沁州黄小米、岚县马铃薯、静乐藜麦等传统作物焕发新生;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汾阳核桃等地标产品香飘四海;药食同源理念深入人心,大同黄花、上党连翘、恒山黄芪成为健康食材与药茶佳品。
品牌背后,是质量安全的坚实支撑。山西坚持以标准引领品质,以监管守护安全,全省有效绿色有机农产品达238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8%以上。同时,政府积极搭台、企业热情唱戏,一批批“晋字号”特产走进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推广,在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山西打造“特”“优”农产品品牌的成功实践,甚至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从“沁州黄”到“平遥牛肉”,从“大同黄花”到“吉县苹果”,一批批亮起来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仅是高质量的代名词,更成为富民增收的金钥匙。品牌强农、品牌富农的道路正越走越坚实。
以“特”“优”战略为引领,夯实根基、延伸链条、擦亮品牌,未来,山西将继续推动更多农产品走出山西、走向世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书写更具现代气息、更富发展活力的农业强省新篇章。(山西农民报记者曹鑫 见习记者吴婧)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