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古岳大地谷菽翻浪、果压枝头,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今年以来,古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稳粮保供、特色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交出了亮眼的乡村振兴答卷。
稳粮保供夯实根基。古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24.85万亩,超临汾市下达任务0.33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3万亩,油料播种5006亩,均超额完成任务。在6个乡镇建设玉米单产提升基地1200亩,集成推广覆膜、密植、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在三合镇红林村等6个村实施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田间道路工程全面开工。推进6000余亩粮食单产提升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修复设施、铺设管网50余公里,农业基础设施持续优化。
古县在国家补贴基础上,对小麦、油料等作物每亩再补助100元,落实政策性保险23.27万亩,覆盖率93.7%,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做强“特”“优”延链增效。古县坚持“特”“优”战略,依托全县核桃、中药材、中蜂、山珍等特色产业,持续推动立体间作、有机旱作、复合生态发展模式。依托国家级核桃全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力推进核桃、中药材专业镇建设。积极推动古树食品有限公司改制和品牌建设,“古岳优品”“古树核桃”旗舰店在贡院街开业,“古岳古树”成为“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被评为“有机旱作·晋品”“圳品”。中药材产业稳定发展,新发展道地中药材3.3万亩,实施黄芩、柴胡GAP基地建设,推动晾晒、仓储、销售平台一体化产业链建设,仅连翘年交易量占全国市场四分之一,总产值2.4亿元。特色种养多元发展,发展蔬菜种植1.3万亩,新建南垣乡东池村水肥一体化苹果园150亩;仿野生椴木木耳基地增至11个13万棒,年产值超千万元;中蜂标准箱由300箱增至6500余箱,户均增收3000元。
巩固成果守牢底线。古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按照“五抓五促进”总体思路,创新巩固衔接“一本通、一账清、一册明、一图懂”工作模式。精准高效开展监测帮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线下靠支部、线上靠比对、面上靠宣传、点上靠研判”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和村基层组织作用,持续提升监测识别效率,推广使用“一键报贫”自主申报系统,提高自主申报比例,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消尽消。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实施危房改造,完成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投入140.99万元提升了6处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大力落实脱贫劳动力一次性交通补贴、稳岗补助等政策,抓好数据线工坊建设,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为群众开辟家门口的增收新渠道。
乡村建设焕新颜值。古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推动乡村颜值全面提升。坚持一村一策、突出特色、梯次推进,深入开展“五清一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累计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精品示范村3个,提档升级村23个。完成252座改厕任务,排查整改“问题厕所”215座,环境整治成效显著。通过“抓人才、强队伍、建制度、扬风尚、广宣传”等方式,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提标”行动,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全链条管理。扎实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问题整治,宣传践行文明、健康、环保三个“十小事”,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古县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进一步抓实粮食生产、推进项目建设、强化产业融合,继续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篇章。(山西农民报记者闫红星)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