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伊犁河谷的伊宁县是新疆向西开放的重要节点。多年来,在接续援疆、务实援疆、精准援疆的征程中,一批批南通援疆干部人才俯下身、扎下根,用担当书写“通伊情深”,让“通伊”品牌花开伊犁河谷,成为南通“援疆力量”的动人注脚。
自2023年4月来,第十一批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接过接力棒,锚定工作目标,持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在经济、技术、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南通所能”服务“伊宁所需”,助推伊宁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民生援疆 “南通所能”服务“伊宁所需”
“哇!好漂亮的足球场!”2024年9月初,伊宁县800多名学生搬进了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得益于南通援疆资金的大力支持,该校配备了智能化教室、高标准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以及多功能体育馆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是2023年江苏援伊重点工程,总投资2.12亿元,其中一期工程项目投入援疆资金1.36亿元。同时,安排了7名南通援疆教师对该校开展“组团式”帮扶,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将“课程游戏化”等先进教育理念、办学思路带到伊宁县。项目从批复到建成交付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以“南通速度”打造出伊犁河谷教育“样板工程”。
2023年4月,刚踏入伊宁县的南通工作组对标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五大工程”,坚持打基础、利长远、管根本,安排全年援疆主项目15个、子项目36个,实现“伊宁所需”与“南通所能”有机统一。此外,还投入600万元实施农房抗震防灾改造工程,发放高校困难生补贴868万元,切实做好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工作。
“民生改善是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受援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头等大事。我们坚持援疆项目资金向民生和基层倾斜,从教育、医疗、就业等群众很关心的方面入手,全面补齐短板弱项,真正用‘南通所能’服务‘伊宁所需’,‘心贴心’服务各族群众。”南通工作组组长施张范说。
产业援疆 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产业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南通工作组的推动下,一个个项目在伊宁县落地生根,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伊宁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说起养蚕,人们会首先想起烟雨朦胧的江南。如今在伊宁县温亚尔镇布力开村,种桑养蚕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依托伊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23年12月,在南通工作组的积极促成下,南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三方合作注册成立了生物科技公司,并于2024年4月启动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项目,由该公司投资1亿元,分两期建设桑园及年产1650吨鲜茧生产配套厂房。目前,公司在布力开村种植桑园330亩,已完成多轮收储工作。
“2024年夏天种植的330亩桑叶试验田不仅取得了初步成效,还成功带动了周边乡镇400余人就业。2025年3月厂房投入使用时,将带动56人就业。”该公司负责人唐仁忠说,后期计划在伊宁县构建起一条涵盖缫丝、织绸、家纺、服装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能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如果说养蚕项目是南通产业援疆在传统农业领域的成功典范,那么伊宁县青创园则是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生动实践。2024年,南通工作组大力推进伊宁县青创园建设,投入近400万元改造基础设施,园区企业入驻率超70%,直接就业400余人,实现园区产业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突破。引入苏州交驰人工智能研究院专业团队,聚力打造5000平方米科技孵化器,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及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实验室支持,搭建以“众创空间+配套孵化”为特色的一体化“双创”平台,赋能产业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发力,2024年以来,南通工作组已开展专题招商活动25次,对接60余家现代农业、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签约落户项目8个,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智力援疆 助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葛敏来疆后担任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高一(6)班的化学教师,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的化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2024年8月,包含葛敏在内的32名南通援疆教师来到伊宁县,人数创历史新高。为进一步擦亮教育援疆招牌,南通工作组在伊宁县九年级及高中各年级均设立“南通班”及“对照班”,由南通援疆教师与本地优秀年轻教师搭档教学。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南通工作组积极发挥“组团式”援疆优势,创新干部人才选派方式和作用发挥机制,在21名计划内干部人才基础上,为伊宁县引进医疗卫生、农林科技、城市建管等紧缺领域人才来伊开展工作22人次。同时,组织全县党政干部、专技人才、基层业务能手培训5100余人次,选派近110名各领域党员干部和骨干人才赴南通市机关、乡镇、村(社区)跟岗学习、挂职锻炼1—3个月。助力实施新一轮高层次人才招引工作,41个招录岗位实现100%签约,吸引26名“985”“211”高校毕业生来伊宁发展,招引规模和质量实现历史双突破。
在医疗援疆方面,持续打造“通医在伊”工作品牌,制作“通医在伊话医”防治未病科普短视频50部,开展“通医在伊走基层”主题巡回义诊近40场次,实现全县20个乡镇全覆盖、受益群众超3000人次。全年帮带本地医务人员2800余人次,推广应用前沿医疗技术16项,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6项,为当地超1.3万名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在教育援疆方面,“组团式”援疆教师赴伊宁县16所中小学支教,并设立“通伊”教育基金,2024年9月为1235名优秀学子发放首批资金75.76万元;组织伊宁县14名小学生在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参加体育苗子训练营……
如今,93名南通援疆干部人才奋战在受援地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助力一个个产业项目拔地而起,帮助一批批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让患者不出县就能享受良好的医疗资源,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文化润疆 润物润情更润心
从南通到伊宁,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正穿越悠悠岁月,讲述着山海同源、通伊情深。
2024年10月18日至21日,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联合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中国珠算博物馆、南通市海门区教育体育局等单位共同举办苏韵伊情“珠算育人·文化润疆”进校园活动,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伊宁县第一小学、伊宁县第二小学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小学等4所学校800余名师生参加。
“通过珠算课堂,我了解了珠算的悠久历史,3位南通学生的比拼让我感到非常震惊,我要向他们学习。”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学生库德思·努日他依兴奋地说。
随着南通援疆工作的日渐深入,南通元素已经深深镌刻在伊宁县文化、旅游、冰雪和体育等领域,文化润疆成为南通援疆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年多来,南通工作组充分发挥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优势,持续推进文化润疆,让通伊两地各族群众在文化交流中得以交融共情。
依托南通国家级理论宣讲名师资源,创建“南通—伊宁理论宣讲中心”,先后成立“曹荣琪工作室”“姚呈明理论武装伊宁县工作室”“刘万春理论宣讲名嘴孵化伊宁县工作室”,通过深化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技艺展示等业务合作,“线上+线下”辅导本地理论宣讲骨干600余人次。
举办“苏韵伊情·魅力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全面展示两地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果,将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等38种非遗项目400多种非遗产品呈现给伊犁各族群众。
组织4批45名青少年儿童赴江苏、北京开展“石榴籽·童心向党”夏令营活动,征集两地1.4万余名学生“万里鸿雁传真情”往来书信2.8万余封。
……
从江南吹来的浩荡暖风,与伊犁河谷的澎湃气流相遇,形成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及时雨,浇灌出民族团结的幸福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贡献南通援疆力量。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