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重重、铁马冰河,黄沙百战、金瓯无缺。近日,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热播,以翔实的史实和精湛的影视技术,再现了那一段风雨如晦的岁月,传递出一股气干云霄的家国大义。网友在弹幕留言中纷纷写下“左公千古”“吾辈更当自强”。民族英雄的壮举与情怀,是一堂内容厚重的历史课,让后人读之不尽。
透过历史烟云,从左宗棠的关键抉择中,读懂个人追求如何融入家国大义、爱国情怀。“海防”“塞防”之争,根本是封建王朝国力衰微、无可奈何的哀鸣,而当时左宗棠“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大义凛然愈显难能可贵。
在力主收复新疆之前,左宗棠已位极人臣,60多岁的年纪完全可以安享尊荣、告老还乡。然而在列强环伺、外敌入侵,西北边疆不保的危难之际,即使遭受非议与攻讦,即使面对缺经费、征途远等种种困境,他毅然将个人荣辱乃至生死置之度外,率领大军收复新疆,只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以济世之才,行报国之志。今天我们景仰左宗棠,绝不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是民族血性的共鸣,对英雄气概的赞颂。在中华儿女血脉中,始终澎湃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穿梭时光隧道,在历史风云与现实生活的观照中,更会懂得今天的山河安澜多么来之不易。阿古柏与列强勾结,越过帕米尔高原入侵新疆并盘踞十多年,导致生灵涂炭。如今在帕米尔高原的边境线上,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国门边境拍照留念的是一张张安心的笑脸。
左宗棠率军西征之初,粮草筹运困难,只得一边安排将士垦荒屯田、一边向沙俄购买粮食。今天的天山南北,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还成为西部粮仓、瓜果之乡贡献全国。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中华民族总有人义无反顾地牺牲,总有人挺起威武不屈的脊梁;在胼手胝足、建设家园的征程中,更不乏前仆后继地冲锋、百折不回地奋斗。中华儿女用血肉与意志,铸就了今天的大好山河。
以史为鉴,映照未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再悟“左宗棠”这堂历史课,我们会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史中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怎样深深熔铸进血脉,也必将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并肩携手、团结奋进,努力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