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留下是因为这里的人。”喀什鲁疆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文良说,10年前,他也不敢相信,东海之滨与西部边陲,竟被一朵小蘑菇连接了起来。
2015年春天,韩文良第一次来到喀什。那时的他,还顶着“二道贩子”的名头,满脑子是“收好货、卖好价”念头。身边人不解:“山东农业底子多厚,你放着安稳生意不做,跑去新疆折腾啥?”
韩文良却有自己的盘算,新疆日照足、温差大,种出的蘑菇、晾晒的干果品质拔尖,成本比国内一些省份低不少,做农产品生意肯定能赚钱。
起初,韩文良的想法就是多收好货,回去多卖钱。然而,在新疆的3年时光,逐渐改变了他很初的想法。
来新疆后,韩文良吃住几乎都在农户家。虽然当地一些农户国通语水平不高,交流时常常需要用手比划,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待韩文良就像对待自家亲戚一般。
记得有一次,韩文良重感冒,虚弱地躺在床上。邻居得知后焦急得不行,和其他村民一起轮流照顾他,韩文良心里很是感动。
“3年间,总能得到当地农户的悉心关怀与热心帮助。”韩文良说,他们经常给他送桃子、苹果和热乎乎的馕,这些生活点滴温暖着他。
渐渐地,韩文良心中萌生出一个念头:帮助这些善良淳朴的农户增收致富。
2018年,韩文良在疏勒县锦安镇台吐尔村建起大棚,成立了公司,收购干货并搞起了蘑菇种植。同时招收本地员工,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古丽凯拜尔纳麦提便是其中之一。
“结婚后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古丽凯拜尔说,她是一名家庭妇女,很少出门,偶尔下地干干农活。面试那天,她说想找一份既能照顾家人又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入职后,古丽凯拜尔被分配到菌种接种车间。第一次走进车间,她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车间里的设备都不认识,师傅讲菌种培养流程,一开始根本听不懂。”古丽凯拜尔说。但她格外珍惜这份工作,文化程度不高,她就努力补,国通语不好,她就多问、多记笔记。慢慢地,她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不少。
从基础设备操作,到复杂菌丝观察,再到无菌接种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学习,古丽凯拜尔不仅熟练掌握了菌种培养技术,还逐渐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
“7年前,根本不敢想现在的我能如此熟练操控精密设备,同时还带着6个徒弟。”古丽凯拜尔说。
在当地政府和山东东营援疆工作指挥部的支持下,韩文良的蘑菇产业越做越大。
2024年夏天,毕业于云南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凯姆拜尔齐热苏来曼做出一个让全家意外的决定,放弃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喀什,成为鲁疆情公司的一名科普研学讲解员。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放弃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凯姆拜尔齐热说,家乡近年来的发展,让她看到这里同样有实现价值的舞台。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加入。食品加工专业毕业的努尔比耶姆亚森负责新产品研发,凭借对新疆美食的深入了解和专业所学,成功推出三款口味的菌菇酱;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古丽艾再丽吾舒尔搭建起直播团队,单场直播很高销售额达6万元……
一朵小蘑菇,连接起山东技术与新疆沃土,也串联起各族员工的情感。山东来的技术员与当地员工真诚相待、情谊深厚。每逢节日,大家总是一起庆祝,山东特产与新疆美食摆满了桌子。
现在,古丽凯拜尔很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能考个好大学,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凯姆拜尔齐热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帮助更多年轻人在家乡实现梦想。
“因为一朵蘑菇,各民族走到一起,变成一家人。”韩文良说,目前,企业已吸纳100人稳定就业,带动1000余人季节性就业。他们因蘑菇结缘,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种出希望、收获成长。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