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56.5万亩,是全国粮油、烟草、林果、咖啡、茶叶和畜牧重要生产基地。
经过几年的全力推动,隆阳区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猛,一批在科技加持下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优良的农业示范产业崭露头角,昔日的“滇西粮仓”再度焕发勃勃生机。
设施优先
现代农业驶入快车道
“去年,在我们村近15万元的集体收入中,集体土地流转、种植合作社入股分红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土地流转费用按10年一次性收取。”眼下,正值蓝莓采摘旺季,隆阳区金鸡乡黄毛村党支部书记张体良站在一片繁忙的蓝莓园外,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有3000多人到这里务工,其中不乏大理、临沧、德宏等周边地区的人。他们的到来,也促进了村子的发展,一些村民还在家里开起了小吃店,生意火爆。”
一直以来,传统农业成本高、效益差、效率低,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差,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安全无法保障、农业附加值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隆阳区。
如何破解农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这几年,隆阳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该区成立保山保农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战略合作企业+农户”的设施农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建设主体,公司提供自建自营、承包代建、租赁代建、承包转租4种模式,为企业(农户)建设农业设施,有效缓解企业(农户)投资压力和售后服务等问题。
在“零”投入的前提下,这样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或农户设施农业投资压力大、售后服务不到位的难题,并有效缓解了推广设施农业缺少资金、项目的问题。
潞山云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引进后,公司在潞江镇辛家山建起了精品咖啡种植基地。目前,基地共有1730亩。公司投入400余万元发展设施农业,配套供水及灌溉系统,昔日的荒山变成亩产万元以上的金山银山。
目前,隆阳区已建成9400余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有效带动全区快速推广应用。蒲缥镇、水寨乡已推广应用500余亩,其余各乡镇正在进行测绘设计和造价工作。
保农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采用“自主经营”的方式,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示范基地面积3000亩。采用“租赁设施”方式,将400亩已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的土地租赁给保山增丰农业公司,按协议分摊设施费用。
同时,保农公司还采用“代建分期”的方式,帮助农户在自家土地上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果园15亩,建设费用按协议分摊。在“工程承包建设”方式上,为云南丰耕农业有限公司建起了150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
科技赋能
现代农业实行智能化
应急补光灯、摄像头……这些看似与农业无关的设备,却出现在了保山市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棚里。
在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隆阳区潞江镇江东村的燕窝火龙果种植基地,“黑科技”成为基地管理终端的“千里眼”和“听诊器”,为燕窝火龙果丰收提供了科技保障。基地除了看得见的设备外,地面还有水肥一体化的“硬核”设施,打开手机移动端就可获得基地的施肥和浇水方案。
这些现代农业设施就是使火龙果完成亩产值倍增的“秘诀”。地上的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及喷药系统,用于病虫害防治。补光灯系统用于增加光照时间,防止火龙果因光照不足停止产果。另外,黑色的大棚是防紫外线的遮阴网、白色的是塑料防雨棚。
无独有偶,在金鸡乡东方村保山现代农业数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行情看板、实时气象、种植基地、土壤墒情、超市监控等有关数据在不停滚动。
待设施全部建成后,电子科技就会植入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通过收集作物生长要素,将温、光、水、气、肥、虫情、墒情、污染监测等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相匹配,达到水、肥、药的科学精准管理,实现“一部手机种好田”。设备进一步升级后,中心还将同步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伍,为农户提供土地整理、机械播种、无人机飞防、机械收获等服务。
目前,公司建成以数据展示前台、交易中台、数据收集计算后台为中心,集物联网、服务软件、机房、数据库及设备建设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供应链平台。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近年来,隆阳区把智慧农业作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探索“大数据+农业”,支持企业建立从种植前端到销售末端的全流程数据采集和应用平台,实现农业发展“数字化”。
在保山坝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玉米、水稻、蔬菜绿意盎然,茁壮生长。与传统基地相比,这里多了许多现代化科技设备的影子,地里少了干活的群众。
隆阳区整合项目资金,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3万亩,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使弱势的传统农业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产业。
目前,保山现代农业园已完成土地流转12360亩,实际可耕种面积10800亩,土地流转期限30年,先后引进了35户企业及商户入驻园区。
仅金鸡乡黄毛村就流转集体土地10.5亩,流转费按10年为限收取,每年15750元,既让村集体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还让大家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寻求另外的创收渠道。
设施优先
现代农业驶入快车道
“去年,在我们村近15万元的集体收入中,集体土地流转、种植合作社入股分红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土地流转费用按10年一次性收取。”眼下,正值蓝莓采摘旺季,隆阳区金鸡乡黄毛村党支部书记张体良站在一片繁忙的蓝莓园外,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有3000多人到这里务工,其中不乏大理、临沧、德宏等周边地区的人。他们的到来,也促进了村子的发展,一些村民还在家里开起了小吃店,生意火爆。”
一直以来,传统农业成本高、效益差、效率低,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差,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安全无法保障、农业附加值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隆阳区。
如何破解农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这几年,隆阳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该区成立保山保农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战略合作企业+农户”的设施农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建设主体,公司提供自建自营、承包代建、租赁代建、承包转租4种模式,为企业(农户)建设农业设施,有效缓解企业(农户)投资压力和售后服务等问题。
在“零”投入的前提下,这样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或农户设施农业投资压力大、售后服务不到位的难题,并有效缓解了推广设施农业缺少资金、项目的问题。
潞山云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引进后,公司在潞江镇辛家山建起了精品咖啡种植基地。目前,基地共有1730亩。公司投入400余万元发展设施农业,配套供水及灌溉系统,昔日的荒山变成亩产万元以上的金山银山。
目前,隆阳区已建成9400余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有效带动全区快速推广应用。蒲缥镇、水寨乡已推广应用500余亩,其余各乡镇正在进行测绘设计和造价工作。
保农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采用“自主经营”的方式,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示范基地面积3000亩。采用“租赁设施”方式,将400亩已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的土地租赁给保山增丰农业公司,按协议分摊设施费用。
同时,保农公司还采用“代建分期”的方式,帮助农户在自家土地上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果园15亩,建设费用按协议分摊。在“工程承包建设”方式上,为云南丰耕农业有限公司建起了150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
科技赋能
现代农业实行智能化
应急补光灯、摄像头……这些看似与农业无关的设备,却出现在了保山市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棚里。
在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隆阳区潞江镇江东村的燕窝火龙果种植基地,“黑科技”成为基地管理终端的“千里眼”和“听诊器”,为燕窝火龙果丰收提供了科技保障。基地除了看得见的设备外,地面还有水肥一体化的“硬核”设施,打开手机移动端就可获得基地的施肥和浇水方案。
这些现代农业设施就是使火龙果完成亩产值倍增的“秘诀”。地上的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及喷药系统,用于病虫害防治。补光灯系统用于增加光照时间,防止火龙果因光照不足停止产果。另外,黑色的大棚是防紫外线的遮阴网、白色的是塑料防雨棚。
无独有偶,在金鸡乡东方村保山现代农业数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行情看板、实时气象、种植基地、土壤墒情、超市监控等有关数据在不停滚动。
待设施全部建成后,电子科技就会植入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通过收集作物生长要素,将温、光、水、气、肥、虫情、墒情、污染监测等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相匹配,达到水、肥、药的科学精准管理,实现“一部手机种好田”。设备进一步升级后,中心还将同步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伍,为农户提供土地整理、机械播种、无人机飞防、机械收获等服务。
目前,公司建成以数据展示前台、交易中台、数据收集计算后台为中心,集物联网、服务软件、机房、数据库及设备建设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供应链平台。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近年来,隆阳区把智慧农业作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探索“大数据+农业”,支持企业建立从种植前端到销售末端的全流程数据采集和应用平台,实现农业发展“数字化”。
在保山坝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玉米、水稻、蔬菜绿意盎然,茁壮生长。与传统基地相比,这里多了许多现代化科技设备的影子,地里少了干活的群众。
隆阳区整合项目资金,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3万亩,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使弱势的传统农业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产业。
目前,保山现代农业园已完成土地流转12360亩,实际可耕种面积10800亩,土地流转期限30年,先后引进了35户企业及商户入驻园区。
仅金鸡乡黄毛村就流转集体土地10.5亩,流转费按10年为限收取,每年15750元,既让村集体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还让大家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寻求另外的创收渠道。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