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往乡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接壤,勐往乡被称为勐海县的“北大门”,澜沧江纵贯全境,水陆交通便捷。近年来,勐往乡党委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探索“党总支+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成功构建“水稻+茭白”轮作体系,实现“一田双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2025年,勐往乡“稻茭轮作”面积达300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500元。
创新轮作机制,破解土地闲置难题
勐往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精准把握农业生产规律,创新“稻茭轮作”机制,引进农业企业,积极引导农户利用晚稻收割后的冬闲时段开展茭白种植,有效填补冬季农田闲置期,极大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在政策扶持与技术指导下,以“企业托管”为核心,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全链条服务,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助力群众增收。
茭白生长周期短、效益高,其根系具备固氮功能可有效改良土壤肥力,为后续水稻种植营造良好土壤环境,形成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此举为勐往乡破解土地季节性闲置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稻茭轮作”高效种植模式。2025年,当地种植茭白亩产达2500公斤,水稻亩产650公斤,综合收益较传统种植亩均增收1万元。
激发党组织动能,提升工作服务质效
“稻茭轮作”创新模式的落地见效,离不开党员干部示范引领,通过党员带头,开展“党员先锋田”试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4年,我和村委会的会计先试种了11亩左右,收入大概有11万元,整体经济效益可观。”曼允村党支部书记岩温抄分享道,“接下来,我会继续发动党员群众种植茭白,充分发挥轮作的经济作用,促进村民增收。”
2025年,在党组织领导下,曼方村14名党员率先参与土地流转。曼允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工作组,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开展思想动员、政策宣讲和现场指导,为群众消除疑虑,实现土地流转从2023年的25户150亩到现如今的50户300亩,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稻茭轮作”模式逐步成为激活乡村产业的“金钥匙”。
深化联农带农,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如今种植的茭白可是抢手货,在营养、口感等方面都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且出茭率高,产值高,不愁销路。通过“稻茭轮作”模式,村集体经济增收显著,实现年增收5万元。依托“党组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修建冷链冷库,创造就业岗位,形成完整的就业增收链条。据统计,2025年3月至4月是茭白采收高峰期,共计带动周边50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1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农户挣到了租金,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全乡50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户均增收9000元。
“我家租出5亩地,年租金就有7500元,采收季节装车每天至少能挣150块钱,两个月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村民岩温罕笑着说。创新“稻茭轮作”模式,不仅鼓起了种植户的“腰包”,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勐往乡将继续探索“稻茭轮作”“鱼稻共生”“虾稻共生”等增收渠道,不断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