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浙江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牢记“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提升浙江效益农业发展水平的主导方向”的嘱托,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从面源污染治理到美丽田园建设,从推行绿色技术模式到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建设一路高歌,率先通过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整省制创建,走出了一条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优先 筑牢绿色基底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亮点。从空中俯瞰太湖流域的“浙北粮仓”,农田退水“零直排”示范区星罗棋布。区别于简单拦截,当地利用田块周边断头浜、生态塘等自然环境,通过生态化改造、循环灌溉等措施,推进农田尾水洁净排放或循环利用。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副站长邵建均告诉记者,这样的示范区全省还有很多,对农田退水总氮、总磷的平均拦截率达到20%以上。
除了末端减排,农业绿色转型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源头减量。曾几何时,农户习惯了传统生产思维模式,凭借经验施肥用药,使得农业生态环境频频亮起“红灯”。2019年,浙江率全国之先,打响了“肥药两制”改革的“第一枪”——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实行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
“从需求端出发,实施‘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动,加大水肥一体、绿色防控等技术模式推广力度,从源头抓肥药减量。从供给端出发,按照一定标准对配方肥进行补助,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调动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专家陆若辉介绍,截至目前,浙江肥药用量已实现“十连降”,年推广配方肥45万吨以上,配方肥在复合肥市场中的占比从10%提高至75%。据测算,此一项能实现基肥减磷10%-15%,追肥减氮5%。
在浙江,“两山”理念催生的变革早已融入农业高质量发展各环节。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我省自2022年开展土壤健康培育行动以来,进一步强化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畜禽养殖兽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等行动,从源头上减少抗生素和重金属进入土壤的风险。针对田间的“白色污染”,我省建立了农药包装废弃物“专收专贮”体系,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浙江农业绿色发展不仅仅局限在环境质量改善,更是向更大维度的耕地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减排降碳等协同增效,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修复。
技术革新 答好绿色考卷
走进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一幅壮阔的农耕生产画卷徐徐铺展——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已栽种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过些时日就能投放鱼苗。田里种稻,稻下养鱼,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已走过20个年头。提起这一生态种养模式,村民吴勇强满脸笑意:“1亩田能产出500公斤稻谷,外加50多公斤的田鱼,收入增加不少。”村民伍丽珍也忍不住同记者分享道:“我卖田鱼干,一年也能挣上十余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稻鱼共生”“稻虾轮作”“林菇共育”等生态循环模式在全省推广利用面积已达到350万亩左右,成为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与此同时,“数字+设施”智慧农业体系正在重构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在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红芯植物工厂”内,一株株水培蔬菜长势喜人。“我们用人工光源代替阳光,用营养液代替土壤,用数字化管理代替人工栽培,将生长周期缩短60%,每年可生产18-20茬蔬菜。”工厂负责人蔡慧介绍说,“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既能有效节肥,又能增加蔬菜产量,可年产蔬菜百余吨。”
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鱼工厂”则通过循环节水技术,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再重复使用。“生产5000公斤鲈鱼用水量只有100吨,是传统养殖的0.7%。”该公司负责人潘明杰直言,“在农业生产中兼顾绿色、低碳、循环,需从技术创新、产业模式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我们会继续探索‘低耗用、低污染、高效益’的更多可能。”
从“靠天吃饭”到“知数而作”,记者探访发现,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导向正不断促使智慧农业进行技术革新与生态重构,二者相辅相成、双向促进。
“以绿制绿” 激活内生动力
迈进新时代,生态画卷又该如何运笔?浙江给出的答案是:打通农业生态价值多元转化通道,支持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让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户。
今年6月,嘉善县某金属制品企业以每吨72元、总价1.4万元,认购了由土壤中心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实施的“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项目”产生的194.44吨碳减排量,这是嘉善开展“碳汇代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的首次探索。
靠“种田”也能实现绿色收益?记者了解到,嘉善县姚庄镇自2023年起,就与该研究院合作建立了千余亩低碳试验田。这两年,这片试验田迎来了丰收,亩产超过550公斤,且多项品质指标达到一等标准。经专业核证,千余亩低碳试验田亩均减少二氧化碳当量排放0.4吨。该研究院院长翟壮粗略算了一笔账:平均每亩田降碳量达0.4259吨,当前在碳普惠交易平台上,碳价为每吨72元,仅此一项,农民每亩地就能获得30元的净收益。
其实,生态资源价值变现的创新思维已延伸至农业生产的全链条。
在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的圣世生物能源公司,水稻秸秆经过破碎、烘干、挤压,变身直径1厘米的生物质燃料棒,供应周边热电厂,实现“变废为宝”。负责人杨建林说:“1吨秸秆能产出0.8吨燃料,热值相当于0.5吨煤,但碳排放量能减少70%。”
近年来,面对“秸秆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我省完善一体化布局秸秆收、储、运、用、管体系,全方位提升秸秆产业化利用水平,持续探索“秸秆+”模式,让“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
在德清县的数字农业地图上,农药包装归集中心与回收点织就密集网格,农户交还农药瓶就可以兑换生活用品,AI巡检机器人还能通过图像识别精准定位田间废弃物。
在江山,家庭农场加工大米剩下的稻壳,由食用菌公司统一回收制成菌棒,菌棒渣由湖羊养殖企业集中回收制成饲料,羊粪制成有机肥还田,构建起“水稻-食用菌-湖羊”循环体系,以“土特产”打造生态产业区。
时下,这场发生在浙江大地上的生态革命,不仅重塑着农业生产方式,更将描绘出更多乡村振兴的绿色图景。相信以系统化思维破解转型难题的浙江农业,绿色的底色将越擦越亮。(农村信息报记者 沈璐兰)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