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发展观、生态观、文明观的全新升华。20年来,浙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盛夏时节,走进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古宅泥墙、古道石桥、古树青藤交相辉映,迷人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成群的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沙滩村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之前,随着外出谋生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许多老屋年久失修、老街业态凋敝,村庄“空心化”渐趋严重。
沙滩村的蝶变始于2013年。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该村引入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及其团队,秉持“修旧如故、有机更新”的原则,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与改造。“村里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了咖啡馆、民宿、农家乐、艺术工坊等项目,村民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屿头乡党委书记李啸鹏对记者说,“这里的‘咖啡+馒头’最近成为火遍各大短视频平台的‘网红组合’,引得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品尝”。
在之江大地,像沙滩村这样的村庄“蝶变”记不断上演。松阳县于2016年率先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对废弃的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全力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底本,75个传统村落、312幢老屋得到保护和利用,吸引6000余名新农人、农创客返乡创业,发展品质民宿530余家,每年营业收入超2亿元。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20多年来久久为功,从砂船轰鸣、水面浑浊、环境堪忧的采砂村蜕变为因水而美、依水而兴、古朴典雅的艺术村,拥有艺术工作室19家,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优美的村居环境为下淤村带来了年均超30万的客流量,2024年全村旅游总收入达185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640万元,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先后开设15家民宿和农家乐,人均年收入达4.5万元。
细数这20年,浙江乡村的蝶变之路可谓浓墨重彩: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2024年,浙江谋划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进一步巩固战果,提升村容村貌。今年,全国首部“千万工程”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施行,更是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如今,浙江踏上了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新征程,相信“浙”里的和美乡村将迎来新的跃升。
“四治融合”,厚植乡村文明沃土
60多年前,诸暨市枫桥镇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如今,在“两山”理念生动实践下,“枫桥经验”更加枝繁叶茂,枫桥镇枫源村已连续20年实现“群众零上访、干部零违纪、百姓零刑事、村民零邪教”。“枫源村经历了从‘靠山吃山’到‘保山护山’的转变,我们把决定权都交给村民。”枫源村党总支书记骆根锋说,“零上访”不是说村里没有事,而是村干部主动上门,把矛盾问题就地解决。
20年来,“枫桥经验”所蕴含的群众路线让“善治”在之江大地蔚然成风。象山县创新打造基层自治模式——“村民说事”,通过固定日子“集中说”、主动倾听“上门说”、线上线下“灵活说”等方式,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并建立满意度测评与“四张报表”考评体系,形成全流程闭环机制。据统计,自2021年“村民说事”平台在“浙里办”APP上线以来,已在全县18个镇(乡)街道、355个行政村落地推广,注册村民18.3万人,日均用户活跃度1.1万余人次,累计召开线上线下说事会4.3万余次,收到各类议题8.7万余项,解决率95.7%,群众满意率93.6%,农村信访量下降32%。
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上蒋村则把服务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村民出民生“考题”,村议事会现场“答题”,形成了“需求由村民表达、问题由村民讨论、事务由村民参与”的村庄自治模式。在党群合力共建下,上蒋村新建了零废生活馆、运动健康馆、退役军人服务站、健康之家等设施,形成全域布局、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的当下,浙江在原有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基础上融入“智治”,形成了“四治融合”的新体系,乡村的未来感越来越浓。在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花园码”的创新实施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通过扫描这个二维码,村民不仅可轻松了解村里的动态信息,还可出租闲置房屋、销售农产品,甚至办理村务和家庭生活事务。一个小小的方块将乡村治理的各个领域链接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花园村的服务效率,为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城里有的,我们都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这是老百姓对乡村“四治融合”的认同和点赞。
文化浸润,
之江大地活力四射
“浙”里乡村,如今已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精神层面的全方位提升。近年来,“村跑”“村BA”“村集”“村晚”等“村”字号IP频频见诸于媒体,不仅成为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不曾缺席的“流量风口”,更是村民精神世界富足的鲜明标志。
发源于庆元县月山村的“村晚”,已成为火爆出圈的全国知名文化品牌。丽水更是趁热打铁,带动全市1662个景区村着手建立游客点单、公司派单、村民接单、社会评单的市场化运行体系,每年实现“村晚红利”15亿元以上。
“村民放下筷子就想去那里,唱歌、跳舞、打球、听戏……每天都是人声鼎沸!”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东极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梁银娣告诉记者,兴建于2013年的农村文化礼堂,现在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近年来,为打破海岛地理隔离导致的文化资源流通困境,普陀区创新打造并迭代升级“礼堂伙伴”共建共享机制,促成机关、社会团队、科研院校、企业等单位与渔农村文化礼堂牵手,签订“伙伴协议”,鼓励“礼堂伙伴”各取所长,每季至少支持礼堂开展2场活动。如今,普陀各渔农村的文化礼堂越办越火,成为当地村民的“精神家园”。
用好用活文化阵地,关键是人才。2024年4月,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指导基层一线开展工作。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历来以龙舟文化闻名,有2000多年的龙舟竞渡历史。为重拾并发扬当地龙舟文化,省级文化特派员余涤非四处奔走,发起并举办了浙江省首届农民龙舟邀请赛(村龙舟)。“龙舟文化是这里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图腾’,通过举办农民龙舟赛事、推广龙舟IP等形式,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龙舟文化,同时为乡村引入优质文化资源,将文化存量、赛事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余涤非表示。
据统计,2024年,全省1573位文化特派员累计开展6200余场次理论宣讲、1.92万余场次文化文艺活动,组织近4000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帮助派驻地增收1.21亿元。
如今,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之江大地上碰撞、融合,“浙”里乡村更显活力。(农村信息报记者 李松)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