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淳安县鸠坑乡的茶园里仍是一派忙碌景象。当地以夏秋茶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我们通过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构建推广‘龙头+大户+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茶园、茶厂进行资源整合,不仅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更使乡里的茶产业迈上了发展新台阶,推动绿色农产品价值与销量双提升。”鸠坑乡副乡长方哲熙指着茶园笑着介绍,“现在全乡已培育1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和7家农业龙头企业,还有30余家小微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鸠坑乡茶产业“焕新”正是杭州市大力实施绿色优质农产品提升工程的一个生动缩影,当前,绿色优质已成为杭州“土特产”的闪亮名片。“我市通过构建质量监管体系、培育优质经营主体、加大品牌宣传推广等举措,目前已认证绿色优质农产品1000余个,2024年绿色优质农产品产值突破200亿元。”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富阳惠多利农资配送中心,负责人何龙向记者展示了新配备的“人脸识别”一体机:“农户来买种子、农药、化肥都得‘刷脸’,实名制购买。”不仅是富阳,目前,杭州市800余家持证农资店均实现肥药销售、购买、使用信息全程追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绿色安全。
除了源头管控外,质量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消费终端。“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规模生产主体和5000余家小农户的抽检名录库,对蔬菜、水果等六大类主要农产品进行严格监测。”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已突破2万批次,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在政策扶持方面,杭州市设立了专项财政奖补资金,对连续持绿色食品证书4年及以上的绿色食品主体最高奖补10万元(每4年奖补一次),无公害农产品转绿色食品累计满10年一次性奖补10万元,地理标志农产品首次获证奖补20万元。2024年,全市共发放市级绿色优质农产品补助资金960万元,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705个。在扩大政策惠及面上,该市还出台了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综合监管办法,对全市所有规模生产主体分五级信用评定,评级结果直通政策扶持、金融贷款等八大应用场景,比如信用等级越高,生产主体能优先享受较低利率的银行贷款等。
“政策实打实,技术跟得上,我们发展绿色农业的底气才能更足。”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联合科研院所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一品一策’工作,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早在1998年,杭州市余杭区就对径山茶实行“六统一”管理。近年来,余杭区更是针对径山茶种苗扩繁、产地环境、茶园管理、加工技术、包装储运和质量追溯等环节,制定了技术规程,进一步推动径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目前径山茶核心区标准化生产体系覆盖率已超过95%。
“在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同时,我市将深度挖掘农产品文化内涵与品牌价值,推动绿色农产品价值与销量双提升,让杭州农产品的绿色底色和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